北京学区房
你不知道那种感觉,就是银行卡里的数字,看得见的,但就像凝固了一样,一动不动。有时候刷一下,就怕自己眼花了,或者系统延迟了,结果呢?冰冷的一个零头,或者干脆就是负的,上个月透支了一点点,可不是闹着玩的。同学之间也没少打听,你拿到了吗?没呢,你呢?我也没。就像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或者说,是大家共同的煎熬。
不是说它不重要,是它太重要了。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学校发的一笔钱,是能让我安心读书,不用整天想着去哪儿找点兼职填肚子,不用看见喜欢又需要的书只能眼巴巴看着,不用生个小病都得犹豫半天要不要去校医院的救命钱。是希望啊,是喘口气儿的机会。
那些材料交上去的时候,填了又填,字斟句酌,生怕哪个地方填错了耽误事儿。家庭情况说明,盖章,签字,跑前跑后,感觉自己像个小小的、认真运转的机器,就盼着能把这个流程走通。老师们也挺忙的,我知道,各种表格,各种审核,一层一层。但咱这边儿的等,是实打实的煎熬。
特别是月底那几天,或者学期初刚交完学费的时候,那感觉更甚。看着别人下馆子,买新衣服,偶尔去看看电影放松一下,心里就跟猫抓似的。不是眼红,是那种被现实摁住的感觉,动弹不得。不是说我们不努力,不是说我们不节省,能省的都省了,能挤的都挤了,有时候连跟家里通个电话都不敢多说两句,怕他们担心,怕他们本来就不宽裕的钱袋子,因为我再紧一紧。
有时候就想,能不能有个准信儿?哪怕说“几月几号一定发”,或者“因为什么原因延误了,预计什么时候”,都行。现在这样,就像在雾里摸索,一点声响都没有。每天习惯性地打开手机银行APP,那个图标都快被我戳烂了。然后呢?又是一次失望的退出。
我有个朋友,比我更难。家里还有老人要养,生病住院什么的,他自己在学校里几乎是靠泡面和馒头度日。他不止一次跟我说,拿到这笔助学金,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寄回去一部分。听得我心里发酸。我们这些学生,看起来都一样年轻,都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课,但背后扛着的东西,真的太不一样了。
所以,什么时候发助学金?这句话,不仅仅是疑问,更像是一种呼唤,一种期盼,一种无声的催促。催促那个慢吞吞的流程,能不能再快一点点?催促那笔钱,能不能早一点点到达那些真正需要它的账户里?它不是锦上添花,很多时候,它是雪中送炭,是救命稻草。
学校里每年都有很多活动,各种比赛,各种讲座,挺好的,丰富多彩。但是,对于我们这部分学生来说,那些基础的保障,那些能让我们安心学习,不被生活琐事分心的支持,才是最最紧要的。没有了这些,再好的学习环境,再多的机会,可能都抓不住。你饿着肚子,心里装着家里的债务,或者下个月的房租(虽然住校,但总有其他开销),怎么可能心无旁骛地去学习?去创造?
我知道,这笔钱涉及的学生多,流程复杂。但能不能,真的能不能,把这个“复杂”的过程,变得更透明一点,更及时一点?让那些等着它救急的人,心里能有个底?不至于每天都在猜测,都在焦虑,都在那种“可能明天就来了”和“不知道还要多久”的煎熬里来回摆荡。
真希望,下次打开手机银行,或者收到短信通知,不是各种推销,而是那几个期盼已久的数字。那感觉,估计比中了彩票头等奖还要让人激动。因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钱,是认可,是支持,是能让我继续走下去的力量。别让这份力量,在漫长的等待中,一点点被消耗殆尽啊。拜托了,别再让我们等那么久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