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第一次去,得是好些年前的事儿了。那会儿刚下火车,一股子特有的干燥空气扑面而来,夹杂着土腥味儿。出租车师傅一听我去科大,撇撇嘴,“那儿啊,老校区那边儿够绕的。” 新区老区,都是故事。老校区挤挤的,楼都有年头了,透着股子踏实劲儿,门口那条街,小饭馆儿、打印店、网吧,烟火气十足,多少人的青春就在那儿挥霍,或者说,磨砺。新区呢,确实敞亮多了,但总觉得少了点儿啥,也许是那份儿历史的厚重感没熬出来吧。可话说回来,现在的孩子都喜欢宽敞明亮不是?
内蒙科技大学,听这名字就知道,它跟“硬核”俩字儿脱不了关系。尤其是那些传统优势学科,那真不是吹的。冶金、采矿、机械……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家伙事儿,得下车间、摸设备、吃苦头。别以为上了大学就能坐办公室吹空调了,在这里,动手能力是王道。我有个朋友,当年学采矿的,毕业论文愣是在矿上待了好几个月,回来晒得跟黑炭似的,但讲起矿井下的那些事儿,眼睛里有光。他说,在井下看到矿脉的那一刻,什么苦都值了。这种感觉,估计坐在写字楼里敲键盘的人是没法体会的。这就是科大的基因吧,透着股子 务实,一股子 艰苦奋斗 的劲儿。
当然了,时代在变,科大也在变。现在可不是只有“黑粗硬”了,信息科学、新材料 这些新兴专业也搞得风生水起。你想啊,国家这些年大力发展高科技,哪哪儿都缺这方面的人才。内蒙的优势在哪儿?资源!那些稀土啊、各种矿藏啊,怎么高效利用?怎么提炼出最高精尖的材料?这就得靠科技了。所以,科大在这些领域的布局,是真有战略眼光的。把传统的资源优势跟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这不就是未来吗?
那儿的学生,我接触过一些,怎么说呢,少了一些大都市名校学生的浮躁,多了一份儿朴实和韧劲儿。可能是地理位置的关系吧,没那么多花花世界诱惑,大家心更定一些,知道自己来是干嘛的。食堂的饭菜据说量大实惠,澡堂子永远排长队(这是北方高校特色?)。图书馆 里,永远不缺埋头苦读的身影。考研的、准备国考的、钻研技术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前程拼搏。那种氛围,挺动人的。不是那种“卷”到窒息的压力,更像是一种集体向上、不甘落后的劲头。
我还记得在校内溜达的时候,路过一片片试验田或者某些看起来像小工厂的建筑,里面叮叮咣咣的。有老师带着学生在那儿鼓捣设备,脸上沾着油污,但讲起自己的研究,那叫一个神采飞扬。这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啊!理论结合实践,不是纸上谈兵。比起那些只知道写论文发文章的大学,我觉得科大这种更注重实际应用的风格,在这个浮夸的时代,尤其显得可贵。
有人可能觉得,内蒙科技大学?听着好像没那么“响亮”。确实,它不是清华北大,不是985、211。但那又怎么样呢?它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使命。它为国家,特别是为内蒙古的工业和科技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而且是那种来了就能上手、吃得了苦的人才。那些毕业后去了包钢、去了各个矿山、去了呼包鄂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毕业生,他们才是这座大学最好的名片。他们在最基层、最需要他们的地方,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建设着这个国家。
它就像一棵生长在草原戈壁边缘的树,可能外表没那么光鲜亮丽,但根扎得深,骨子里透着一股子坚韧。风吹沙打,它依然挺立在那里,年复一年地培养着一批又一批有技术、有担当的年轻人。想到这些,我对内蒙科技大学就多了一份敬意。它不是象牙塔里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它是跟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有泥土的芬芳,也有钢铁的骨骼。
再说那个地方的人情味儿。北方人的直爽,在大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感觉更简单纯粹。没有那么多弯弯绕,有问题就直接说,需要帮忙就搭把手。在这种环境里待几年,性格都会变得更开朗大气吧。
我总觉得,评价一所大学,不能光看排名,得看它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为社会做了什么贡献。内蒙科技大学可能不是学术金字塔的顶端,但它绝对是中国工业和科技人才链条上不可或缺、而且是特别扎实的一环。它培养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是能把图纸变成现实、把资源变成财富的人。这份价值,有时候比那些虚名来得更重要。
现在,虽然我离那个地方远了,但偶尔想起,脑子里还是会浮现出那片带着风沙味道的天空,那几栋老旧但亲切的教学楼,还有那些朝气蓬勃、脚步匆匆的学生。内蒙科技大学,它不是遥不可及的学术殿堂,它是无数人挥洒汗水、实现梦想的地方,是镶嵌在 内蒙古 这片土地上的一颗朴实而闪亮的 科技 之星。那种感觉,挺温暖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