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blog的中文翻译
blog的中文翻译
0人回答
24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7 11:30:48
188****3100
2025-05-07 11:30:48

我记得清清楚楚,第一次真真切切接触到blog这个概念,大概是还在上大学那几年吧。那会儿上网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得去网吧,或者宿舍里某个哥们儿拉了根电话线上网。有一次看到一个网站,里面有个区域叫什么“日志”或者“文集”之类的,点进去一看,就是一个人在那儿写自己的事儿,想到什么写什么,鸡毛蒜皮的也好,引经据典的也罢。后来听更早接触互联网的师兄说,哦,这玩意儿英文叫blog

然后问题来了,这blog怎么翻啊?

最先听到,也最快普及开的,应该就是博客了吧?博客。听起来挺顺溜的,两个字,干脆利落。这显然是个音译词,把“blog”那个音给模拟过来了。就像“沙发”翻自sofa,“T恤”翻自T-shirt一样,图个方便,好记,好念,传播得快。你跟人说“我写了个博客”,大家秒懂,至少知道是个跟写东西上网有关的玩意儿。但你仔细咂摸咂摸这俩字,“博”嘛,广博?渊博?“客”嘛,访客?客人?或者就是个语气助词,没啥具体意思?反正单看字面意思,你压根儿猜不出它到底是个“网络日志”或者“个人网站”的底子。它彻底剥离了原词“web log”里头“log”(日志)那个核心意思。成了一个纯粹的声音符号,指向一个新鲜的网络表达形式。

然后还有一拨人,尤其是受港台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可能更常用部落格部落格!这词儿听着就更有点意思了。它也是音译,但多了个“部落”在前头。你有没有觉得,“部落”这个词带了点社群感?好像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或者至少是这个写东西的人,在网上圈了块地儿,建立了自己的“部落”,欢迎大家来做客。虽然本意还是指那个个人发布的平台,但加上“部落”俩字,似乎给它赋予了一层更温暖、更有归属感的色彩。相比之下,“博客”就显得冷峻、纯粹工具化一些。不过说实话,当年听到“部落格”这词儿,我总觉得带着一股子台湾偶像剧或者某些论坛的腔调,有点儿……怎么说呢,不是我惯用的语境。但在那些地方,它就是天经地义的名字。

再来就是网络日志。这可就是彻彻底底的意译了。把blog拆开,web和log,网络和日志,直接告诉你这是在网络上写的东西,而且形式是“日志”。太直白了!直白到有点儿失去那种新鲜劲儿和神秘感。当年大家追逐blog,追逐的是一种新的、独立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不是简单记个流水账日记啊。所以,“网络日志”这个翻译,虽然精准,但在当时那种充满探索和热情的互联网氛围里,总觉得少了一点儿味道,不够“潮”,不够有想象空间。你想像一下,跟朋友说“我建立了个网络日志”,是不是感觉有点儿像在写工作报告或者学校布置的作业?哪有说“我开博客了”听起来带劲儿!而且,“日志”这个词,自带一种“记录”和“私密”属性,虽然blog确实是记录,但也强调“发布”和“分享”,甚至“互动”。所以,“网络日志”总觉得没完全抓住那种“面向公众的个人发表”的精髓。

还有些不那么主流的翻译,比如网志。这算是“网络日志”的简化版?或者更像“网上的杂志”?但感觉这个词从来没真正流行起来,可能因为它既不像博客那样音译得朗朗上口,也不像网络日志那样意译得直接了当,夹在中间,有点儿不上不下。

所以你看,就这么一个blog,一个简单的英文词,到了中文世界里,大家为了理解它、消化它、称呼它,竟然能生出这么多花样来。这背后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接受、概念理解和传播习惯在起作用。博客的流行,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作为音译词的便捷性,它没有带着过去任何一种表达形式的影子(比如论坛、BBS、个人主页),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任由人们去填充对“blog”这个新事物的想象。它迅速占领了高地,成了最通用的叫法。

对我个人而言,最常用、也最习惯的当然是博客。它伴随了我互联网使用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当年在新浪、搜狐、网易开通自己的第一个博客,到后来搬家到Lofter、豆瓣,再到自建WordPress,一路走来,都是用“博客”这个词。它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那个时代,没有微博的碎片化,没有微信朋友圈的熟人社交压力,更没有算法推荐的裹挟。写博客,是件相对纯粹的事情。你可以长篇大论,可以絮絮叨叨,可以发点儿没人看的牢骚,也可以分享一些自认为惊世骇俗的观点。那里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相对独立,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不像现在,发个东西得琢磨半天有没有人点赞,符不符合人设。所以,“博客”这两个字,对我来说,承载着一种比较理想化的个人表达状态的回忆。

虽然“网络日志”在意思上更接近blog的原意,我也理解它的逻辑,但我总觉得它少了一点儿“人情味儿”或者说“时代感”。它太功能性了,像个说明书里的词儿。而“部落格”嘛,虽然没怎么在我的日常语境里出现,但每次听到它,总会联想到一些特定的网络社区或文化圈子,感觉它自带了一种地理和人群的标签。

现在呢?现在大家还说博客吗?当然说。虽然风头完全被微博、公众号、知乎专栏这些新形式盖过去了,但博客这种形式本身并没有消失,那些老博客还在那里,新的博客也在不断涌现(虽然可能换了个马甲,比如Substack之类的)。而且,“博客”这个词,有时候也变成了一个泛指,指代那些相对独立、有深度的、非碎片化的个人在线写作。比如,你可能听到别人说“我今天看了篇他博客里的文章”,这里的博客,可能就是指他在某个平台上发布的比较正式、篇幅较长的文章,区别于他在微博上的三言两语。

所以你看,一个词的翻译,牵扯出这么多弯弯绕绕。它不仅仅是语言学的问题,更是社会文化、用户习惯和时代变迁的缩影。从网络日志的直白,到博客的流行,再到部落格的地域特色,每一个选择背后,都藏着那个年代人们对互联网、对个人表达的理解和期待。而今天,“博客”这个词还在,只是它承载的重量和意义,似乎又跟当年不太一样了。它变得有点儿像个老朋友,不常联系,但偶尔提起,心里会泛起一丝怀旧的暖意。

对我来说,硬要选一个最喜欢的翻译,那还是博客。不是因为它最准确,而是因为它在我生命里留下了最深的印记。它不只是个词儿,是那个大家还在小心翼翼探索互联网,却又满怀热情分享自己的年代,留在语言里的一个小小印记。而那些关于blog的翻译讨论,也成了那个年代网络文化丰富性、多样性的一个生动注脚。想想挺有意思的,一个简单的英文词,激起了中文世界里这么多不同的回响。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