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刚来那会儿,住在大学城,宿舍是新修的,条件不错,但心里的迷茫跟这崭新的环境有点格格不入。本以为研究生就是泡图书馆、读文献、搞高深研究,可广工的氛围,或者说我待的那个课题组的氛围,简直是“干就完了”的写照。导师是个挺特别的人,不太爱讲那些大而空的理论,更喜欢直接把一个实际问题抛给你,然后说,“去,想办法解决”。
于是,我的研究生日常,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没有想象中的悠哉,反而是另一种兵荒马马乱。设备调试不顺,数据怎么跑都不对,代码写了删、删了写,有时候对着电脑屏幕从天亮坐到天黑,再到天亮,眼睛熬得像兔子,头发乱得像鸡窝。那种感觉,不是说有多痛苦,更多的是一种较劲儿。跟问题较劲儿,也跟自己较劲儿。
记得有段时间,为了一个算法优化,卡了好几个星期。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还在跑着各种可能性,梦里都是代码和图表。白天起来,黑眼圈能吓死人。导师过来,看到我那副样子,没说什么大道理,只是轻描淡写一句:“卡住了?正常。想想哪个环节可能是瓶颈,换个思路试试。” 就这么一句,像一把小凿子,在我混沌的脑子里轻轻敲了一下。是啊,钻进去钻不出来的时候,得跳出来看看。
广工的研究生,我觉得身上普遍带着一股务实的气质。这里不怎么讲究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大家更看重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实验室里,师兄师姐们也都是实打实地在干活。不像有些地方可能更多的是务虚、搞关系,这里更像是围着一个火炉,大家抱着自己的柴火(项目),一起添,一起烤。有问题了,喊一嗓子,总有人搭把手。那种同门情谊,是在一次次深夜加班、一起吐槽导师、一起庆祝小小的进展中慢慢凝固的。
当然,也有压力。毕业的压力,论文的压力,找工作的压力。看着招聘信息,有时候会觉得焦虑,自己学的这些东西,到底能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学校里教的,跟企业实际需求,中间有没有gap?这些问题,在某个瞬间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让人喘不过气。
但广工也有它抚慰人心的地方。食堂的饭菜,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总有那么几样是自己的comfort food。体育馆里,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或羽毛球,把所有烦恼都随着汗水排出去。校园里走一走,看看那些来来往往的学生,年轻、充满活力。甚至,在图书馆里,看到那些低头苦读的身影,也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广工的氛围,就是让你不太容易飘起来。它像一块踏实的基石,告诉你,光有想法不行,得落地。得能动手,得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往往不是最会说漂亮话的,但很多都是能把事情做成的。
我还记得,论文盲审前的那段日子,简直是炼狱。每天神经都绷得紧紧的,生怕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导师一句修改意见,就能让我熬一个通宵。好不容易等来了结果,通过了!那一瞬间的轻松和狂喜,真是无法形容。感觉之前所有的辛苦,所有的不确定,在那一刻都找到了意义。
在广工读研,不仅仅是拿一个学位,更是对自己的一次重塑。它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困难不放弃,如何拆解复杂问题,如何跟不同的人协作。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成功不是靠天赋异禀,而是靠一点一滴的积累,靠那种埋头苦干的韧劲儿。
毕业季来了,空气里弥漫着离别的伤感和对未来的憧憬。穿上学位服,在校门前合影,看着熟悉的一草一木,心里五味杂陈。这三年,像是被扔进了一个大熔炉,被高温炙烤,被反复捶打,但最终,觉得自己好像被锻造得更坚韧了一点,也更清晰了一点。
广工的研究生,没有那么多浮夸的故事,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耕耘。那些实验室里的深夜,那些一次次失败后的重来,那些跟同学一起讨论问题的热烈,那些导师看似随意却点拨到关键的对话,都组成了这段独特的记忆。它可能没有那么耀眼,但它足够真实,足够有力量。
离开广工校园,带着这里赋予我的底气和烙印,去迎接新的挑战。我知道,未来不会一路坦途,还会有更多的未知和困难。但我相信,在广工学到的那些解决问题的能力,那种务实的态度,那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会是我最重要的行囊,支撑我一直走下去。这三年,值了。真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