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当年报志愿,看了看介绍,“洞察消费者需求”、“策划营销方案”、“打造品牌形象”——好家伙,全是听起来高大上又有点儿摸不着头脑的词儿。那串专业代码,就是开启这一切的密匙。那时候没想太多,觉得“市场”这玩意儿挺活泛,不像某些专业听着就枯燥。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既单纯又带着点儿瞎猫碰上死耗子的运气。
进了学校,拿到课程表,理论的砖头就一块块拍过来了。《营销学原理》、《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研》、《广告学》……厚厚的书,密密麻麻的概念。老师在讲台上讲STP、4P、AIDMA,我们在下面努力消化。说实话,刚开始挺懵的,总觉得学的跟想象中的“搞推广”、“做广告”不太一样。书本里的案例都是国外的,或者很久以前的,离我们当时的生活好像有点远。夜里十二点的教学楼,只有我们这些小组还在吭哧吭哧地赶报告,用Excel表做数据分析,图表画了改、改了画,就为了报告里那几页“专业”的附录。那时候哪有什么大数据概念?顶多就是问卷星或者在学校门口拉人填的纸质问卷,然后手动录入、跑个简单的描述性统计。现在想想,真是土得掉渣,但那股子较真儿劲儿、那份儿想把事情“弄明白”的渴望,却是真切的。
课堂上,老师会布置各种实践类的作业,比如给某个小品牌做一套策划方案,或者模拟一次产品推广。我们几个同学凑一块儿,熬夜头脑风暴,想那些“创意”。有时候一个看似绝妙的点子,一放到实际场景里就发现根本没谱儿;有时候为了一个slogan能争得面红耳赤。从最初的无从下手,到慢慢摸到点儿门道,开始学着去思考“为什么消费者会买单?”、“怎么才能让大家知道这个东西?”。这个过程,就像是戴上了一副全新的眼镜,突然发现周围的世界,从超市货架上的摆放到路边小店的招牌,从电视里的广告到街上行人的穿着,都充满了市场营销的影子,充满了人性的需求和品牌的博弈。那种感觉,挺奇妙的。
当然,光有理论和小组作业远远不够。实习,那是另一场洗礼。第一次踏进真正的公司,发现书本上的理论再牛,都得落地,都得跟现实世界的柴米油盐、鸡毛蒜皮打交道。甲方乙方的周旋、内部沟通的摩擦、预算的紧缩、效果的不确定……理想很丰满,现实呢?骨感得可以。那时候才知道,原来市场营销不只是那些光鲜的发布会、病毒传播,更多的是大量的执行细节、重复性劳动、没完没了的会议和报告,以及面对失败时的自我怀疑。你花了好大力气想出来的点子,可能因为预算问题被砍掉;你精心制作的内容,可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瞬间石沉大海。那种挫败感,也是真切的。
但,挫败感过后,又会燃起一股劲儿。你会开始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是消费者洞察不够深?是渠道选择不对?还是执行出了偏差?这个行业的变化太快了,尤其是近几年,新媒体风起云涌,短视频、直播带货、内容营销、私域流量……概念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技术手段日新月异。感觉稍微停下来学,就会被时代抛弃。那个当年学来的专业代码,它代表的知识体系已经远远不够用了,你得不停地学,不停地迭代自己的认知和技能。
现在,我有时候会跟刚入行的小朋友或者还没毕业的师弟师妹聊。他们对市场营销充满了憧憬,觉得这行酷炫、好玩、能接触各种新鲜事物。我会笑着听,然后告诉他们,这行的确有趣,但也挺“磨人”。它需要你有创意的脑袋,更需要你有落地执行的耐心;需要你能看懂数据,更需要你理解数据背后活生生的消费者;需要你懂品牌,更需要你懂人性。那串专业代码,它给你打开了一扇门,但门后面的路怎么走,能走到哪儿,全看你自己。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代码,而是成了我职业生涯的一个印记,一段经历的开端。里面揉杂了青春的热血、成长的烦恼、工作的辛酸与乐趣。市场营销,这个专业,它教给我的不光是那些策划、推广、传播的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如何去观察世界,如何去理解他人,如何在变化中寻找机会,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可能性。
所以,当我看到或者听到“市场营销专业代码”这几个字,我看到的不是简单的数字和文字组合。我看到的是一群人,一段时光,一个不断演变的领域,以及无数投身其中的个体,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创意和汗水。它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引子,引出了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魅力的世界。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