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在我印象里,很多年前它还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些年头,校园似乎小点,老旧的砖房多点,不像现在,噌噌噌地冒出那么多新楼,玻璃幕墙闪着光,看着是挺现代的。但那时候也有那时候的好,那种老楼房里,总能闻到一股子混合着木头、旧纸张和不知道哪来的灰尘的味道,特别安心。冬天的暖气旺得能把人烤化,夏天的风扇摇摇晃晃,吱呀吱呀响,伴着窗外树上的蝉鸣,那才是校园该有的声音啊。
那里的学生,嘿,怎么说呢,不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哇,好潮!”的那拨儿。更多的是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样子。男孩子居多,理科嘛,你知道的。很多人穿着洗得发白的T恤,背着双肩包,行色匆匆地穿梭在教学楼和宿舍之间。脸上不是没有青春的意气风发,但更多的是那种为了一个公式、一个实验结果,眉头紧锁的认真劲儿。女孩子呢,虽然少些,但个个都有自己的光芒,不是那种柔柔弱弱的,透着一股子理工科的干练和聪明劲儿。走在路上,听到的口音也是五花八门,天南海北的都有,但一开口,十有八九离不开专业课那点事儿。
老师呢,也各有各的脾气。有的板着脸,讲课像念经,但肚子里全是货;有的特别风趣幽默,能把枯燥的工程理论讲得活灵活现,让你不知不觉就爱上了那门课。还有的,看着就一副老理工人的样子,头发花白,眼镜厚厚的,但问起问题来,那耐心劲儿,真是没话说。他们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更像是领路人,手把手地教你那些书本上不一定能感受到的东西,尤其是实践操作的时候,那股子认真劲儿,真能感染你。
食堂的饭菜嘛,永远是被吐槽最多的地方,但也是学生们最离不开的。早上热气腾腾的包子,中午的选择困难症,晚上饿得发慌时的救赎。在那个嘈杂又烟火气十足的空间里,能听到各种方言的交流,看到各种各样的面孔。有时候,一碗最简单的面条,配上门口小卖部买的辣条,那就是一顿无比满足的晚餐。那个时候,钱不多,但快乐挺简单。
岁月这东西,真是个神偷。一晃眼,很多东西都变了。唐山理工学院也在变,从学院到后面的发展壮大,它越来越像个正经的大学了。新的建筑拔地而起,绿化越来越好,连路灯杆子都换成了更好看的款式。专业设置越来越齐全,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它变得更规整,更现代,也更“标准”了。
有时候,我走在唐山的街头,看到那些穿着唐山理工学院校服的孩子们,或者路过它现在的校园大门,心里总会涌起一些复杂的情绪。新校园很大很漂亮,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也许是那些老旧建筑的温度,也许是那种大家都挤在一个不太大的地方,反而更亲近的感觉。现在的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去了,校园生活也丰富多彩得多,他们有他们的青春,有他们的故事。我们的那时候,好像没那么多选择,没那么多花哨的东西,就是老老实实地上课,做实验,去图书馆,然后挤在宿舍里打牌聊天,或者偷偷在熄灯后打着手电看小说。那种朴素,现在想来,真是挺珍贵的。
理工科的学习,是有点枯燥的,尤其是基础课,公式、定律、实验报告,一样都不能少。那时候,多少个晚上,为了啃下一本厚厚的教材,为了理解一个怎么也想不明白的概念,熬到眼睛发酸,脑袋发胀。但当你真的把一个东西弄懂了,或者当你做的工程项目,从图纸变成了实物,那种成就感,是其他专业很难体会的。那种感觉,就像你在建造一个东西,一砖一瓦,一点一点地让它成型。这大概就是理工科的魅力吧,它教会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种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这种能力,毕业后走到社会上,真是太重要了。
提到唐山,这座城市本身就带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经历过大灾,然后又站起来,骨子里就透着股子韧劲儿。唐山理工学院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它好像也继承了这种气质。它的学生,很多都是普普通通人家的孩子,没有光鲜的背景,就靠着自己一股子力气,一股子钻研精神,去学习,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学院提供的,就是一个平台,一个让他们能够依靠知识和技能立足社会的跳板。
我也认识一些从唐山理工学院毕业的朋友,他们很多人都在各行各业里默默地努力着,有做工程的,有搞技术的,有在企业里埋头苦干的。他们不像有些名校的毕业生那样自带光环,但他们有自己的闪光点,那就是扎实的专业基础,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一种,怎么说呢,一种从这片土地上,从这个校园里带出来的,不张扬但很管用的实在劲儿。
现在唐山理工学院还在继续发展,据说又上了新的台阶,很多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这是好事儿,真心的。毕竟,时代在前进,教育也得跟着跑。我只是偶尔会怀念,怀念那个不太完美,但充满人情味儿,充满我们青春记忆的旧校园。那些年,我们在这里摸爬滚打,为了一点点进步而欣喜,为了挫折而失落。在这里,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学生走向社会。
唐山理工学院,它不是我生命里唯一的一站,但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段。它给了我知识,给了我朋友,更给了我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它就像是唐山这座城市的一个缩影,理工精神的一个载体。也许它不够完美,也许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我而言,它就是那个地方,那个承载了无数青春梦想,无数汗水和欢笑的地方。未来它会变成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些在它校园里走过的路,在它教室里听过的课,在它食堂里吃过的饭,都会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人生中,最真实、最鲜活的一部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