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事儿说起来复杂,因为“疾病”这个词本身就挺宽泛的。不是说动物表现出异常、不舒服甚至死亡,就一定是有个什么“虫子”或者“病毒”钻进去了。有时候啊,问题出在更意想不到的地方。
你想想,最直接、最要命的伤害,不一定来自什么微生物。比如,一只羊不小心掉进沟里摔断了腿,疼得哀嚎,站不起来,看着可怜巴巴的。这是疾病吗?从功能受损角度看是,但这是个病原造成的吗?显然不是。这是物理创伤,是意外事故。或者说,天儿突然变得奇冷,一群怕冷的动物没 shelter 给冻死了。这是极端环境因素致死,跟病原感染压根儿不是一回事儿。还有啊,那种火灾啊、洪涝啊,这些天灾人祸带来的伤害,直接得很,毁灭性也很强,让动物死伤一片,惨不忍睹。这导致了“疾病”状态甚至死亡,但病原体?您找不着。所以,物理损伤、极端环境条件,这些绝对是动物病原不包括的范畴。它们是外部的、非生物的、非感染性的致病因素。
再来,毒素。这个跟病原有点儿像,都是外来的坏东西,也能让动物“中毒”,表现出各种疾病症状,神经的、消化道的、呼吸的,啥都有可能。比如动物误食了有毒的植物,或者喝了被化学品污染的水,甚至吃了发霉变质、产生霉菌毒素的饲料。这些毒素进入动物体内,通过复杂的化学作用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甚至死亡。毒素本身是什么?是化学物质,不是活的生物,它不复制,不传播(除非动物尸体被吃掉,但那不是毒素本身的传播方式)。当然,有些病原(比如某些细菌)会产生毒素来致病,这时候毒素是病原的“武器”,但毒素本身不是那个具有感染能力的病原体。咱们讨论的是那些非病原产生的毒素,或者把毒素本身拎出来看,它不符合病原的定义——它不会在宿主体内感染并复制,然后引起疾病的过程。它是“一把死掉的”化学毒素,干完坏事就完了,不发展壮大。所以,非感染性毒素,妥妥地在动物病原之外。
然后说说动物自己内部的事儿。有时候啊,动物生病,是它自己“内讧”了。最典型的就是遗传性疾病。比如有些品种的狗天生容易得髋关节发育不良,有些猫容易得多囊肾。这些疾病的根源写在它们的基因里,是父母传下来的,跟什么外来的病原一点关系都没有。还有营养问题,动物长期缺乏某种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或者蛋白质能量不足,会导致营养缺乏症,浑身没劲儿、毛发干枯、生长停滞,甚至出现特定症状(比如缺钙软骨病)。反过来,营养过剩或者不均衡也一样,肥胖引起的代谢问题,脂肪肝什么的。这些都让动物处于疾病状态,但原因呢?不是感染,不是病原,是它“吃”或者“没吃对”的问题,是它身体内部代谢调节出了岔子。
更玄乎点的“内讧”,像自身免疫病。动物的免疫系统本来是用来对抗外来病原的“部队”,结果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开始攻击自己的身体细胞和组织。皮肤、关节、血液、内脏,哪儿都可能遭殃。这是身体的免疫系统“敌我不分”了,把自己的正常成分当成了敌人。这是身体内部免疫调节紊乱导致的疾病,完全是“自己打自己”,跟外部病原没关系。还有肿瘤,癌细胞。这是动物自己正常的细胞,因为各种原因(遗传、环境、化学物质、射线等等,当然某些病毒也能诱发肿瘤,但肿瘤本身不是病原体)发生了变异,失去了控制,疯狂增殖,侵犯其他组织器官。肿瘤细胞是动物自己身体的叛徒,是细胞增殖失控的疾病,它不具备感染正常动物个体的能力(除了一些非常特殊的传染性肿瘤,但那极少见且机制特殊,多数肿瘤不是这样)。所以,遗传性疾病、营养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肿瘤,这些都是动物自身出了问题,是“内因”,不在动物病原之列。
再来说说那些跟动物“和平共处”的微生物。咱们都知道,动物体内,尤其肠道里,寄居着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甚至病毒都有。它们大多数是共生的,对动物有好处,比如帮助消化、合成维生素、训练免疫系统,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对抗外来的坏微生物。它们是微生物,但它们在正常状态下,不是病原。只有当动物的身体免疫力下降,或者微生物群落平衡被打破(比如长期使用抗生素),这些平时“安分守己”的共生微生物才有可能趁虚而入,“兼职”变成病原,引起疾病,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条件性致病”。但你要说动物病原包括这些共生微生物吗?在它们没有致病、没有引起感染、没有表现出病原活性的时候,答案是不。它们只是寄居者,是“房客”,不是“入侵者”。界限就在于它们是否真的引起了疾病和感染过程。一个健康动物肠道里的大肠杆菌,它是微生物,它理论上是病原名单上的常客,但在那个健康动物体内,它乖乖待着,就是个共生菌,这时候你不能说它是那个动物的病原。这个区别,很重要。
还有一些情况,介于中间地带,让人容易混淆。比如寄生虫。教科书里很多寄生虫是归为病原的。但有些寄生虫,它们寄生在动物体内,数量不多,也没有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动物跟它相安无事。这时候你把这个动物叫做“带虫者”或者“宿主”,那个虫子它有潜在的致病性,但当下,它并没有让动物生病。它是一个潜在病原,但在未致病的状态下,严格来说,它没有表现出病原的“致病性”这一关键属性。当然,这涉及到定义上的细微差别,但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寄居在动物体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都在当下扮演着病原的角色。
所以你看,动物会遭遇的磨难多了去了,远不止于那些会感染、会复制的小小病原体。可能是飞来横祸,可能是吃错了东西,可能是基因里带着的bug,可能是身体里的“好人”叛变,或者只是身体里的免疫系统犯了糊涂。把疾病的锅全甩给病原,太片面了。真正理解动物的健康和疾病,得把它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它自身、它身体里庞大的微生物群落、以及它所处的环境多方互动的结果。病原当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但绝不包括全部。那些非感染性的损伤、毒素、遗传缺陷、营养失衡、自身免疫攻击,以及那些和平共处的共生微生物(在未致病时),这些统统不在动物病原的经典定义和范畴之内。下次看到动物不舒服,别光想着“是不是得病了,啥病原啊”,也许,根源压根儿就不是那个。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动物的疾病,也一样。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