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想当年,我窝在宿舍,台灯昏黄的光圈里,面前摊着的也是这么一张表。入团志愿书范文?网上、学长学姐那儿,范文多得是,可真要自己动笔,却像被什么卡住一样。那些范文啊,套话连篇,句式雷同,“拥护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要求进步”,字字都对,字字都像不是从我心底里掏出来的。我挠头抓耳,总觉得不对劲。这志愿书,是得写得漂亮,写得“政治正确”,才能被批准吗?那我的真实想法呢?我为什么想入共青团?难道就为了那一点点“政治面貌”上的优势,为了评优加分,为了以后可能的某些便利?说实话,一开始,这些实际的东西确实在脑子里晃悠过,哪个大学生敢拍胸脯说自己完全没有一点功利心?太假了。
但共青团,对当时的大学生来说,又不仅仅是这些。它意味着一种集体,一种身份,一种在很多人眼里“积极向上”的标签。那时候的团日活动,虽然有些形式化,但大家一起出个黑板报,一起搞个小演出,或者一起去敬老院扫个地,那种一起做点什么的氛围,是真切感受得到的。还有每周二傍晚的团组织生活,大家挤在一个小教室里,听着不太懂的理论,但也讨论一些热乎乎的话题,关于未来,关于社会,关于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记得特清楚,写志愿书写到“对团的认识”,我对着那几个字发呆了很久。团,它到底是个啥?书本上的定义是明白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可对我个人而言呢?它是不是我青春期里,尝试去理解“集体”和“责任”的那个入口?是不是那个让我有机会参与一些“大事”而非只顾自己小日子的地方?是不是那个提醒我,除了个人奋斗,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的同龄人,在为一些共同的理想而努力?
最终,我的那份入团志愿书,没完全照搬范文。我笨拙地,用我自己的语言,写了写我参加社团活动的体会,写了写我听了某个讲座的感悟,写了写我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困惑以及共青团是否能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思考。我承认,很多地方写得不够深刻,甚至有点幼稚。但至少,那些文字里有我的气息,有我彼时彼刻,一个普通大学生真实的迷茫和渴望。我写了我想在团里学习如何更好地组织活动,如何与人协作,如何将一些朴素的理想付诸实践。写完,长吁一口气,觉得像是完成了一件真正属于自己的事,尽管过程并不顺滑。
再看现在的学弟学妹写入团志愿书,感觉好像更“程式化”了。网上范文更全,甚至有各种“模板”和“攻略”。大家似乎都知道该怎么写才能通过,写什么话能让评审老师点头。于是,那一张张表,尽管字迹不同,内容却常常大同小异,少了点个性和真诚,多了些复制粘贴的痕迹。这让我有点忧虑。入团志愿书,难道不该是大学生和共青团组织之间,一次真诚的初识和承诺吗?如果连这第一份正式的“自我介绍”和“入伙申请”都是千篇一律的空话套话,那未来的参与和投入,又将是怎样一番光景?
给正在或即将写入团志愿书的大学生们一点“非官方”的建议吧,别光盯着范文看。范文是死的,你是活生生的人。与其花时间去模仿那些你并不理解甚至不相信的句子,不如静下心来,问问自己:你为什么想加入共青团?是因为随大流?是因为功利目的?还是你真的认同共青团的理想和使命?你对共青团的了解有多少?除了书本上的定义,你有没有关注过它最近做了些什么?你有没有参与过或想参与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写志愿书,与其堆砌华丽辞藻和宏大概念,不如写点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东西。比如,你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支教活动,有哪些触动?你对某个社会问题有看法,觉得共青团可以在这方面做些什么?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或成长,觉得加入集体能给你带来帮助?你想在团里学习什么技能?想为同学们做些什么具体的事?这些来自你真实生活体验和思考的内容,哪怕文字不够“标准”,哪怕看起来没有范文那么“高大上”,但它真诚,它独特,它能让看的人感觉到,你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力,并且是真的在思考入团这件事的大学生。
别怕写得不够完美。入团志愿书不是考试,不是非得拿满分。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当下对集体、对责任、对未来的思考。共青团要找的,应该是有活力、有想法、愿意付诸行动的青年,而不是只会照搬照抄的“标准件”。所以,把你的困惑写进去,把你的期待写进去,把你愿意付出的那份热情和责任写进去。哪怕只有几百字,哪怕不是八百字,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那份志愿,就有了分量。
青春只有一次,写入团志愿书的经历,也是青春的一部分。别让它变成一次无感的例行公事。让它成为一次自我审视,一次和组织的对话,一次对未来可能的承诺。写出你的样子,写出你对未来的向往。这才是一份有生命的入团志愿书,一份属于你自己的大学生印记。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