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看着手机屏幕上那一个接一个跳出来的“爆款”,那些铺天盖地的“好评如潮”,心里头直犯嘀咕。这真是“真实”的吗?你信吗?我不信。或者说,我已经不敢轻易相信了。这个考试,它没有考纲,没有标准答案,但淘汰率高得吓人。考砸了?那就是沉底,就是被算法遗忘,就是在浩瀚的流量海洋里,连个浪花都溅不起来。
你看那些小商家,本本分分做点东西,味道好,用料足,可他们怎么活?隔壁那家,东西马马虎虎,但刷单刷得飞起,评论区一片溢美之词,销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这就是虚假点送达考试的直接体现。你考不考?不考,你就等死。考?那就得昧着良心,花钱去买那些冰冷的数据,去雇人表演出一副生意兴隆的样子。那每一个“点”,每一个“送达”,背后可能都是一笔刷单的佣金,是一个个无聊的刷手,在重复着机械的点击动作。他们送达的不是商品,是一种虚假的繁荣证明。
再看看内容创作者。写文章的,拍视频的,搞直播的。以前可能讲究点真情实感,讲究点干货输出。现在呢?得会“运营”,得会“造势”。一篇平平无奇的文章,标题得耸人听闻;一个索然无味的视频,剪辑得极尽浮夸。然后呢?发出去,就得等着看数据。阅读量、点赞数、转发量,这些硬指标就像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数据不好看?完了,可能就没下次推荐了。那怎么办?买流量呗。花钱去点那些根本没几个人看的文章,去刷那些徒增数据的播放量。自己给自己送达一份不存在的“火爆”。这份虚假的报告,是交给自己看,交 MCN 看,更是交给那冷冰冰的算法看。
这考试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扭曲了价值判断。我们本来应该追求真实的连接,真实的反馈,真实的价值创造。但现在,重要的不是你做得有多好,而是你看起来有多好。是你的数据有多“漂亮”。这种漂亮,往往是靠钱堆出来的,是靠虚假表演出来的。那些真正用心的人,反而可能因为不屑于,或者没能力参与这场虚假的狂欢,而被边缘化。
我有个朋友,做独立手工品的。东西做得极精致,每一件都有故事。她不会刷单,不会搞那些花里胡哨的虚假营销。她的店,就那么不温不火地开着。她常跟我抱怨,说感觉自己像个笨蛋,跟不上时代。我说,不是你笨,是这时代病了,这场虚假点送达考试,它就是病症之一。它逼迫所有人都去学着说谎,学着作弊。
更让人无奈的是,我们这些作为普通用户的人,也被迫卷入了这场考试。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停留,都在被算法捕捉、分析。我们在无意中成了虚假的推手,也成了虚假的受害者。我们想找点真实有用的信息,却常常被那些刷出来的、毫无营养的虚假内容淹没。我们渴望看到真实的生活,却只能看到被精心表演过的“完美”人设。而我们,还得费劲巴拉地去辨别,去猜测,这到底是真的火,还是刷出来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消耗,一种变相的“考试”。
这个考试没有终点。只要流量还是硬通货,只要数据崇拜还在继续,这场关于虚假点送达的较量就会一直存在。它像一个巨大的吸血鬼,吸食着真实的养分,吹胀着虚假的泡沫。气球越吹越大,可里面装的,都是空空气。
你说,我们能不能选择不考?理论上可以。你完全可以退出这个数字世界,回到线下,回到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上。可在这个高度数字化的时代,完全剥离谈何容易?我们的工作、社交、购物,方方面面都与这个数据驱动、虚假横行的系统捆绑在一起。你避得开吗?
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能硬着头皮,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看着别人表演,自己也试着表演,或者至少,学会了看穿那些虚假的表演。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的成长,一种被环境塑造出来的“能力”。
虚假点送达考试,它不是在测试你的创造力,不是在测试你的服务质量,更不是在测试你的真实价值。它在测试的是你对系统的顺从度,是你拥抱虚假的程度,是你在这场荒诞游戏中生存下去的韧性。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大考场里,呼吸着由数据和虚假混合而成的空气,一天一天,煎熬着。什么时候能结束?我不知道。也许,只能等到这个巨大的泡沫,自己破裂的那一天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