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联合国,英文全称嘛,多简单个事儿,United Nations,对吧?三个词儿,平平无奇。可你要真琢磨琢磨,这几个字儿背后,那故事,那分量,嘿,可不是随便敲键盘就能敲出来的。我跟你讲,每次电视上看到那蓝旗子飘啊飘的,心里总会有点儿怪怪的感觉,复杂,特别复杂。
United Nations。你看这词儿,“United”,联合。听着多好听啊,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为了个啥?为了和平,为了发展,为了让人类别再傻乎乎地互相打得头破血流。想想它当年是怎么来的?二战的硝烟还没散尽呢,整个世界被打得稀烂,死伤无数,那真是人间地狱。大家怕了,真怕了。所以,才有了这么个念头,得有个地儿,大家能坐下来好好说话,吵架也好,拍桌子也罢,总比拎着枪炮对轰强。这United Nations,骨子里就是从那份恐惧里生出来的,一份对战争极致的反感,一份对和平渺茫的渴望。
“Nations”,国家。所有的国家?理想状态是这样嘛。可现实呢?地球上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大小小,穷的富的,强的弱的,历史恩怨一大堆,文化差异更别提了,南辕北辙。把这么一大群牛鬼蛇神(哎呀我说得直白点儿哈,都是各自国家的代表嘛,代表国家利益,很多时候确实看着不像天使)塞进一个屋子里,想让他们“United”?这本身就像个天大的笑话,或者说,是个永恒的挑战。
所以,这联合国的英文全称,听着简单,其实是把人类最美好的愿景和最残酷的现实硬生生捆在了一起。它是个舞台,大国小国都得上来演。演什么?演合作,演博弈,演妥协,演无奈。你在新闻里看到投票结果,看到某个决议通过了,或者被否决了,甚至被一票否决了——那都是这个叫United Nations的庞大机器在吭哧吭哧地运转,或者说,在艰难地挣扎。
记得有次看纪录片,讲联合国的维和部队,蓝盔兵。冒着生命危险,去那些战火纷飞的地方,试图把交战双方拉开。累死累活不说,有时候还不讨好,两边都可能怨你。这工作,谁愿意干?可就是有人去,为了那点儿“United”的希望,为了那份属于“Nations”共同的和平。这份付出,真是沉甸甸的,让人佩服,也让人心酸。因为你知道,那和平往往是脆弱的,一触即溃。
但反过来想想,要是没这United Nations呢?没这个名儿叫United Nations的组织呢?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是不是就没有一个大家能坐下来说理的地方了?是不是有点儿鸡毛蒜皮的事儿,就更容易擦枪走火了?它也许不是万能的,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甚至有时候显得很无力,被大国的利益牵着鼻子走,被官僚主义的泥潭困住。那些批评它的声音,很多时候都很有道理,那些对它效率低下、反应迟钝的抱怨,我也常有同感。
然而,它还在那儿。那个在纽约的玻璃大厦,那个飘着蓝旗子的地儿。它像一个人类集体良心的象征,尽管这个良心有时候病恹恹的,不那么给力。但至少,它在那儿提醒着你,嘿,我们是一个整体,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有些事儿,咱们得商量着来,不能总靠拳头说话。United Nations,这几个字,本身就是一份承诺,一份尽管常常落空,却依然值得去追求的承诺。
而且,别忘了,它干的事儿可不止是调停冲突。抗击贫困,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教育和医疗,这些实实在在影响每个人生活的事儿,联合国体系里的各种机构都在默默努力。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这些名字,你可能更熟悉,它们都是联合国这棵大树上结出的果子,干的都是些救命、救急、改善生活的好事儿。它们的努力,同样属于这个叫United Nations的英文全称所涵盖的范围。
你看,多有意思,一个简单的英文全称,United Nations,背后能扯出这么多故事,这么多情绪。它不是完美的,带着人类所有的毛病和局限。但它又是必要的,承载着人类最朴素的希望。理解联合国,理解它的英文全称,不仅仅是记住几个单词那么简单。它是理解现代世界复杂性的一扇窗,理解国际关系风云变幻的一把钥匙。它提醒我们,联合之路,道阻且长,但依然是值得我们所有“Nations”去努力的方向。也许我有点儿理想主义了,可这世界,要是连点儿理想的光都没有,那得多让人绝望啊。所以,每次看到那蓝旗子,听到United Nations这几个字,我还是愿意相信,相信人类能坐下来谈,能找到共同的语言,能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哪怕磕磕绊绊,也能一起往前走那么一小步。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