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页啊,颜色特别鲜艳,大概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吧。大块大块的,红的、蓝的、黄的、绿的,旁边配着拙朴的线条画。比如,一颗红彤彤的苹果,旁边写着 "Red. apple."。一个蓝得有点过分的天空,下面是 "Blue. sky."。还有那只绿得发光的青蛙,跳啊跳的,旁边是 "Green. frog."。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基础词汇,就这么直白地摆在那里。
可别小看了这份简单。对我家小子来说,这每一块颜色、每一个单词,都可能是一场小小的战役。他小手指头指着图,嘴里嘟囔着,有时候对,有时候错。有时候兴致勃勃,“妈妈你看,这是Green!”拉长了声音,仿佛发现了新大陆。有时候呢,眼神瞟向窗外,盯着楼下的猫或者阳台上的玩具,嘴里含糊不清地应付着,“Red...嗯...那个...frog?”声音里透着心猿意马。
坐在旁边陪他,我的心情也是跟着这页的进度条起起伏伏。从最初的满腔热情,“宝贝,来,跟妈妈读!”到中间的耐心消磨,“这个词昨天不是刚学过吗?注意听!”再到有时候的无奈叹息,“算了算了,歇会儿吧。”这页,承载了太多亲子互动的瞬间,有温暖的共同朗读,也有低气压下的互相煎熬。
想想我们小时候学英语,哪有这么鲜艳的图画书?黑白的,密密麻麻的单词表,干巴巴的句子。跟现在比,简直是两个时代。按理说,现在条件这么好,图文并茂,趣味盎然,孩子们应该学得更轻松、更快才对。可我发现,学习这回事,跟时代、跟工具固然有关,但更关键的,还是专注和重复。这43页上的单词,多看几次,多读几次,真要记住,并不难。难的是,怎么让他愿意去看,愿意去读,而且是心甘情愿、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地去重复。
那只绿色的青蛙,我总觉得它画得特别生动。眼睛鼓鼓的,仿佛下一秒就要蹦出纸面。每次看到它,我就会问小子,“Can you find something green in our room?”于是他就开始满屋子找,有时候是乐高积木,有时候是他画的一棵树,有时候甚至是他衣服上的一小块印花。这时候,书本上的知识就真的“活”了过来,跟现实世界产生了联系。这大概就是英语启蒙的意义所在吧,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让语言融入生活,成为观察和表达世界的工具。
但是,更多时候,翻到这页,看到那些熟悉的图,听着小子磕磕巴巴的发音,我感受到的不是教育家的高瞻远瞩,而是作为一个普通家长的那点儿疲惫和一丝丝的耐心考验。他会把"blue"读成"bu",把"green"读成"geen"。纠正一遍两遍,第三遍可能又回到原点。那时候,真想吼两嗓子!深呼吸,告诉自己,他还小,这是过程,这是积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英语水平也不是翻几页书就能突飞猛进的。
这页的下方,通常会有一个小小的练习区。可能是把单词和图连线,或者给图片涂上对应的颜色。这些练习,对于巩固单词和颜色的对应关系非常有用。小子做这些练习的时候,倒是显得不那么抗拒。大概是动手操作,比单纯的听和读要有趣一些。他小心翼翼地拿起蜡笔,选出正确的颜色,一点一点涂满格子。看着他专注的小脸,我心底又会泛起一丝柔软。教育,不就是这样吗?在枯燥中寻找乐趣,在重复中积累力量。
有时候,我会故意指着青蛙问他:“What color is it?”他想也不想,“Green!”声音响亮,带着完成任务的得意。那一刻,这43页仿佛真的有了魔力,把书本上的颜色和单词,牢牢地刻进了他的小脑袋里。小小的胜利,却足以抵消之前所有的焦躁和无奈。
这三年级英语上册43页,不只是一页课本内容。它是一段时光的缩影,是无数次亲子共读的场景,是关于学习、关于坚持、关于耐心的微型故事。它提醒我,英语启蒙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需要的是细水长流,是日复一日的浸润和重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要做的,是提供土壤,是浇水施肥,是陪伴等待,而不是急着要看到硕果累累。
下次再翻到这页,也许我会试着换个方式。不只是让他指认,也许问他:“你最喜欢哪种颜色?用英语怎么说?你家里有什么东西是这个颜色的?”让这页内容,真正地从书本里走出来,跳进他真实的生活里。毕竟,语言最终是要用来沟通,用来表达,用来连接世界的。这43页上的Red, Blue, Green,只是推开一扇小小的门,门后面是更广阔、更多彩的世界。而我现在,正陪着他在门槛边,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推门的手势和那几个简单的单词。挺好,就这样,慢慢来。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