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首先,你得知道,电脑里、书本上印出来那个圆鼓鼓、底下拖个圆圈的印刷体 g,跟你手上写出来的那个,可能完全是两码事。小时候学写字,老师教的那个标准手写体 g,通常是要带个圈的。怎么写呢?你得先在基线上面写个小小的圆,就像要写个a的上半部分那样,或者说是反过来的c。这只是个开头!写完上半部分,笔尖不能停,得顺着那个圆的右侧往下走,笔直地,或者带着一点点弧度地,穿过那条隐形的基线,一路滑下去。滑到哪儿?滑到你觉得够深了——通常是跟p、q、y这些下降笔画字母差不多的深度。然后呢?重点来了!你得往左拐,兜一个圈,没错,一个漂亮的回环,让笔迹向上,穿过你刚往下溜的那条线。最后,笔尖再稍稍往右一带,收个尾,或者直接准备连写下一个字母。
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吧?等你真上手写,就知道多幺不容易了。那个圆要写得圆,不能扁;往下溜那一道要直,不能歪七扭八;底下的圈,是精髓啊!有的人写得圈太小,像个没完全收拢的鼻孔;有的人写得圈太大,占地方不说,看着也晃荡得慌;还有人手一抖,那个圈就写成了个尖角,或者根本就没合上!我小时候,写g的那个圈总是掌握不好力度,写得像个风筝线断了的小圈圈,飘在半空,看着可怜巴巴的。同学的g就写得特别漂亮,底下的圈又圆又匀称,一看就是练过的。当时我就想,写个g都能看出差距,这可咋办?
可后来啊,写得多了,尤其是写快了,或者写草了,谁还那么规规矩矩地去画那个标准的回环啊?慢慢地,我的g就变样了。最常见的简化版本,就是那个底下的圈直接省了,变成一个简单的往左勾。还是先写个小圆脑袋,然后笔直往下,到底了,直接往左一勾,完事儿。这个勾啊,有时候是个锐角,有时候是圆弧,全看当时手有多顺。这种写法多出现在速记或者写便条的时候,图的就是一个快!一个效率!虽然没了那个漂亮的圈,少了几分优雅,但胜在简洁明了,不容易跟别的字母混淆。而且说实话,看习惯了,这种简洁的手写体 g也挺利落的,有种现代感。
还有一种变体,更野一点的,或者说更“随性”的,上半部分可能都简化了,整个字母就变成一个从基线附近开始,往下,然后向左勾回来的笔画。有时候看着像个拉长了的S,底部带个小尾巴;有时候又像个问号,只不过钩子朝左。这种写法就非常个人化了,基本只在自己的笔记里出现,写给别人看,怕是得费点劲儿认。但这恰恰就是手写体的魅力所在啊!不像印刷体那样千篇一律,每一个由笔尖在纸上摩擦、流淌出的g,都带着书写者当时的心情、习惯和速度。
写g的时候,其实不只是手的动作,心里也得有点感觉。上半部分是稳定,像在地面上站稳脚跟;往下溜的那一下,是一种“闯入”,闯入基线之下的未知领域;而底下的回环或者那一勾,则是完成任务后的“收尾”,或者说是一种“回到”的姿态。写得顺的时候,那个下降笔画会非常流畅,底下的圈或勾也会一气呵成,整个字母像个小精灵一样轻盈地从线上“跳”下去,再漂亮地完成它的舞步。写得不顺的时候,上半部分可能就写歪了,往下溜那一下可能软绵绵的没力气,底下的圈可能写成了个瘸腿的模样,看着都替它难受。
大写的G呢?哦,大写的G可简单多了,跟小写g完全是两回事。就是一个C字形,然后中间加一杠。多老实,多规矩。它就牢牢地待在行高里,一步都不肯下去。所以说,小写g才是那个有故事的字母,它有它自己的世界,在基线下面那个不属于大多数字母的空间里,完成它的独特造型。
你写字快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写g特别容易失误?那个下降笔画有时候写得不够长,底部的圈就窝在基线上,显得特别局促;有时候又溜得太深,感觉都快掉到下一行去了。写在格子里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它的“脑袋”得呆在格子上面那半部分,下降笔画和回环得钻到下面那半部分去。这个空间分割,是写好g的关键之一。
所以你看,写一个简单的字母g,不是机械地描摹形状。它是手、眼、心,甚至是个人习惯和审美的一个综合体现。那个印刷体的g,是标准,是模板,但我们用手写出来的每一个g,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可能是规矩的带圈g,也可能是简洁的带勾g,或者是更随性的变形g。每一种都“对”,因为它们都是在特定情境下,被一个具体的“人”写出来的。
下次你写字,不妨多看看自己的g。它长什么样?流畅吗?有劲儿吗?底下的圈或勾,是不是写得有点意思?说不定,从你的g里,还能读出一点你的个性来呢。毕竟,这小东西,可是最喜欢往别人不走的地方钻的字母啊。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