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首先是选题。中国节日那么多,挑哪些呢?春节必须有吧,这可是老大,一年里最热闹、最有盼头的日子。那种扫尘、贴对联、守岁、拜年的气氛,那种街上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家里满满当当的年货,那种年味儿,怎么用English讲给一个完全不了解的人听?光是一个“年味儿”,就够我抓耳挠腮半天的。
然后是元宵节,紧跟着春节。吃元宵(或者汤圆,南北叫法不一样,得解释清楚),看花灯,猜灯谜。多美多诗意的日子啊。写的时候脑子里都是五彩斑斓的花灯,暖暖的灯光照在人们脸上的笑意。
当然少不了清明节。这个嘛,有点儿沉重,祭祖扫墓。但它也是踏青的日子,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死轮回,春的希望,怎么在一张手抄报里平衡表达?既要说敬重先人,又要讲拥抱春天。有点挑战。
端午节!这个我爱!龙舟赛呀,多有画面感!鼓声咚咚,号子声声,健儿们划着桨,劈波斩浪。还有香喷喷的粽子,甜的豆沙、咸的鲜肉,各种口味,想想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屈原的故事,得讲,虽然悲壮,但这是节日的源头。用英文怎么把“忠诚”“爱国”这些概念说得不那么干巴巴?
再来中秋节。这个更温柔,更团圆。圆圆的月亮,甜甜的月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聊家常。那种温暖,那种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团圆,这个词是中秋的灵魂。可如果亲人不在一起呢?那份思念,那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意,怎么传达?
还有重阳节,登高望远,敬老。也是很重要的节日。
选好了这几个主要的,就开始查资料。光查中文资料不够,得找英文的介绍,看看人家是怎么翻译、怎么解释的。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有些习俗,直译过去,老外可能完全get不到点。比如“压岁钱”,说成“lucky money”?嗯,意头是懂了,但它背后那种长辈对晚辈的祝福、辟邪的意味,能完全传达吗?
写英文解释的时候,真是字字斟酌。怕太简单,说不清楚;怕太复杂,别人不想看。绞尽脑汁想怎么用最简洁、最生动的语言,把这些几千年传下来的东西讲明白。比如舞龙舞狮,得写出那种锣鼓喧天、活灵活现的精气神儿。贴窗花,得写出那种剪纸的精巧和红火的喜庆。
光有文字不行,手抄报嘛,得有图!我开始画,画大红灯笼,画胖乎乎的福娃,画龙舟,画月饼,画吃年夜饭的一家人,画高高挂起的灯笼。有时候画得不满意,擦了又画,纸都快被我搓破了。但每画一笔,都觉得离那个热闹、温馨的世界更近一点。
排版也是个大学问。标题放哪儿?图片插在哪儿?文字怎么分布才疏密有致?用什么颜色打底?红色当然是主色调,喜庆!金色也得有,代表吉祥富贵。还要留白,不能一股脑儿塞满。
整个过程,就像在和时间赛跑,和自己的英语水平较劲,更是在跟文化的隔阂掰手腕。有时候写到半夜,看着满桌的草稿、颜料、彩笔,觉得累,但心里又有点儿小小的成就感。
你知道吗,做完这张英语手抄报,我感觉自己对这些传统节日的理解,好像又深了一层。以前只是觉得过节嘛,吃吃喝喝玩玩。现在为了把它讲给别人听,我得去刨根问底,去想它为什么是这样,它背后的故事和意义是什么。比如端午的粽子,不仅仅是食物,它是纪念屈原的一种方式,是历史的沉淀。中秋的月饼,不仅仅是甜点,它是团圆的象征,是情感的寄托。
现在报纸摊在桌上,红红火火的,上面有我歪歪扭扭的字,有稚拙却认真的画。也许它的英语不够完美,也许它的画面不够专业,但上面凝聚了我对这些节日的热爱,凝聚了我想要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份心意。我希望看到它的人,哪怕只是瞥一眼,也能感受到一点点,属于我们中国的,那种穿越了漫长岁月、依然鲜活、依然温暖的,节日的气息。那种感觉,真好。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