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见过那种场景吗?高中的时候,或者大学准备四六级那会儿,宿舍里、自习室里,大家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桌上堆得跟小山一样,从词汇书到语法册,从模拟题到真题卷。凌晨两三点,还能看到有人红着眼眶,嘴里念念有词,背着那些拗口的单词,什么“ubiquitous”、“ephemeral”、“benevolent”……一个个字母在眼前跳舞,脑子却是一片浆糊。然后,第二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去上课,效果可想而知。这算哪门子的健康?简直是透支生命!至于快乐嘛?抱歉,那会儿字典里根本没这个词,只有Deadline和分数。
我以前也陷在这种泥潭里,挣扎过。觉得学英文就是场苦役。得“坚持不懈”、“头悬梁锥刺股”,仿佛不把自己折磨得体无完肤,就不算努力。这种病态的认知,把多少人拒之门外,或者即使进了门,也迅速消耗掉热情,留下的只有恐惧和逃避。我们学英文是为了什么?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为了加薪?当然,这些都很现实,也很重要。但难道就仅仅为了这些功利的目标吗?难道它不能是为了打开一扇窗,看看外面的世界?为了理解不同的文化,结交有趣的人?为了追一部没有字幕的剧,听一首能听懂歌词的歌?如果目标仅仅是那张证书,那个分数,那过程自然会变得枯燥、机械,因为你剥离了它和生活的联系,阉割了它的生命力。
所以,我的“健康快乐的英文观”,核心就在于一个词:生活。把英文从那个高高在上、冷冰冰的知识宝塔上请下来,让它融入你的柴米油盐,你的喜怒哀乐。别把它当成负担,当成任务,把它当成你的朋友,你的玩伴。
怎么玩儿呢?别急着去报班、刷题。先问问自己,你喜欢什么?你对什么感到好奇?是电影?是音乐?是游戏?是烹饪?是旅行?好,那就从这里下手。
我有个朋友,重度美剧迷。以前看剧,就是等字幕组。后来,她觉得等得心焦,也想挑战自己。一开始,她把字幕调成英文的,那叫一个艰难,很多词不认识,句子也听不懂。但她不焦虑,就凭着对剧情的热爱,连蒙带猜。遇到特别想弄懂的台词,就暂停查一下。看到喜欢的表达,就记下来。慢慢地,她发现自己能听懂的越来越多,看剧的效率也高了。最重要的是,她看剧的快乐一点没少,反而多了一层探索的乐趣。这不是比死记硬背健康多了吗?比刷题快乐多了吗?她的英文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自然生长起来的。
还有个例子,我认识一个喜欢听播客的。他 commutes 的时候,上下班路上,耳朵里塞着耳机,听各种主题的英文播客,从科技到历史,从个人成长到脱口秀。他也不是每个词都懂,但能抓住大意,听到感兴趣的话题就会聚精会神。有时候听到特别好玩的点,甚至会在地铁里扑哧一声笑出来。周围人投来异样的目光?who cares!他在用英文吸收信息,用英文感受世界。这过程充满了发现和趣味,是积极的、滋养的能量循环。这不就是健康的体现吗?快乐就更不用说了。
你看,关键不是你花了多少时间在“学习”这件事上,而是你让英文在你的生活中占据了多少有意义的空间。别把自己关在书本和考题的牢笼里。走出去,用英文去接触真实的世界。看新闻,了解和你相关的国际动态;读博客,看看别人对某个问题的独特见解;甚至玩游戏,和世界各地的玩家用英文交流战略。
别怕犯错!这太重要了。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标准、要正确,结果养成了不敢开口的毛病。说错了又怎么样?语言本就是用来沟通的工具,只要能把意思表达清楚,磕磕绊绊、语法不对又如何?想想我们学母语的过程,谁不是在无数次的尝试和错误中慢慢摸索出来的?对待英文,也应该有这份宽容和耐心。给自己一个宽松的环境,允许自己不完美,鼓励自己去尝试。这种心理健康,是英文学习持续下去的基石。
还有,别和别人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你不用和那个每天刷十小时题的学霸比,也不用和那个去国外呆了几年的人比。你的进步,只和你昨天的自己比。享受自己的小确幸,享受每一次微小的进步,享受用英文理解了什么,或者用英文表达了什么。这些内在的满足感,比任何外部的评价都来得珍贵和持久。
“健康快乐的英文”,它意味着一种平衡。不是要你放弃努力,而是要你学会巧妙地努力。它意味着把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把生活作为最广阔的课堂。它意味着不内耗,不焦虑,不攀比,只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体验。它意味着把英文变成你丰富生活的催化剂,而不是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下次当你感到学英文痛苦、提不起劲儿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我正在做的事情,真的能带来健康和快乐吗?有没有其他更有趣、更轻松的方式,也能让我达到目标?别再为了所谓的“正确方法”而折磨自己了。去找你自己的“健康快乐的英文”之路吧。那条路上,没有疲惫和泪水,只有阳光、好奇心,还有一路风景。这,才是英文学习本应有的模样。让它活起来,让它笑起来。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