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南宁空港校区,光是把这几个字在嘴里嚼一嚼,就觉得一股子...怎么说呢,一股子朝气,还夹杂着那么点儿,嗯,疏离感。不是市中心那种车水马龙里的热闹,也不是老校区那种岁月沉淀的古朴。它更像是一个拔地而起的新生儿,带着泥土和钢筋的原始气息,就这么兀自立在了南宁的西南边,离那隆隆作响的机场跑道,好像没多远。
第一次听朋友说起桂林理工大学在南宁弄了个新校区,心里咯噔一下。桂林理工,那不是漓江边上,依山傍水的吗?好好的山水意境,怎么跑南宁来,还是空港?有点儿没转过弯来。后来琢磨,嗨,不就是发展嘛,扩张嘛,大学城都往远郊走,空港作为南宁面向东南亚的“窗口”,交通枢纽,这地理位置,从某种长远的规划来看,也许有它特别的逻辑。但对于具体的,要在那儿学习生活的师生来说,感觉可就复杂了。
你得想想,那地方之前是啥?大概率是农田,是荒地,是没什么人烟的地方。一夜之间(当然不是一夜,是好几年),高楼起来了,道路铺开了,绿化带也勉强挂上了点儿颜色。走在那新校区里,你能闻到混凝土特有的味道,能听到时不时传来的施工声,脚下的路面还带着点儿不真实的新。一切都太新了,新得有点儿晃眼,新得还没来得及长出故事,长出那种只有老校园才有的、带着回忆和温度的苔藓。
我有个亲戚家的孩子就在那儿上学。刚去的时候,电话里听她讲,说宿舍楼确实漂亮,设施也新,空调热水那都没得说。可出了宿舍楼呢?食堂嘛,刚开始选择少,后来慢慢多起来,但也总是那些样式。最让人挠头的是出行。没有私家车,完全依赖校车或者等那不知什么时候才来的几趟公交。想进趟市区?得倒腾好久,耗时耗力。周末想跟同学出去逛个街,看个电影,简直是场小小的“远征”。那种感觉,就像是被“流放”到了一个设施齐全的“岛屿”,岛上啥都有,但跟大陆的连接,得靠船(校车)或飞机(嗯,开玩笑,但意思是同样的不便)。
这就是南宁空港校区当下最直观的感受之一吧——便利的硬件和尚待完善的软件及周边环境之间的巨大落差。它硬件很OK,毕竟是新建的,不差钱地往里砸配套设施。教室宽敞明亮,图书馆的书页还带着油墨香,实验室的仪器泛着金属光泽。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保障。但这不构成一所大学的全部。一所大学的灵魂,藏在图书馆旧书的味道里,藏在社团活动室里吵吵嚷嚷的讨论声里,藏在傍晚校园小路上三三两两散步的身影里,更藏在它与所处城市的连接和互动里。
空港校区现在,有点像是被硬生生“放置”在那片土地上的。它有自己的脉搏,却跟周围的社会环境,节奏还对不上。周边嘛,慢慢的肯定会有饭店、超市、小商店长起来,这是市场规律。但那种渗透到城市肌理里的感觉,那种“我就在这座城市里”的归属感,空港校区的师生可能还需要时间去建立。想想看,以前老校区的学生,出了校门就是市井生活,就是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现在,出了校门,可能是一片还在建设中的工地,或者一眼望不到边的荒地。这种物理上的隔阂,多多少少会影响到人的心态,影响到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感知。
然而,硬币总有另一面。正是因为这种“新”和“不完善”,也催生出了别样的生命力。听那个亲戚家的孩子说,因为相对集中,大家更喜欢待在学校里,同学之间的互动反而更密切了。图书馆、自习室总是满满当当的。社团活动也因为没有太多外界的诱惑,显得更加纯粹和投入。这片相对封闭的环境,无形中也提供了一个专注于学业、专注于自我成长的空间。对于那些自律性强、目标明确的学生来说,这也许不是坏事。少了喧嚣,多了宁静,更能沉下心来做研究,啃书本。
而且,别忘了它的名字——“空港校区”。这可不是随便起的。它紧邻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是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核心区域。从发展的角度看,未来这里会汇聚大量与航空、物流、会展、高科技产业相关的企业和机构。桂林理工大学将校区放在这儿,显然是有眼光的,看中的就是这片区域未来的产业集聚效应。学校的专业设置,未来的科研方向,会不会也更紧密地结合空港经济的特点?比如说,物流管理、国际商务、机场建设与管理、甚至相关材料科学等等,这些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找到更实际的对接点。学生的实习就业,理论联系实际,可能比在老校区更有优势。
这就像是一场赌注,也是一种前瞻性的布局。学校把它的未来一部分押在了空港经济区,希望在这里生根发芽,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对于第一批来到这里的师生来说,他们是拓荒者,是见证者。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日常,给这片全新的土地注入灵魂。他们现在经历的不便,是新校区成长的必然阶段。他们在这里度过的时光,将成为这段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我有时候会想象,再过个五年、十年,当周边配套都成熟了,当校园里的大树都长成了荫,当在这里毕业的第一批、第二批学生带着他们的故事走向社会,再回头看这片土地,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周边繁华便利,完全没有了现在的生涩感?会不会因为紧邻空港,校园里国际交流的机会更多,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桂林理工大学南宁空港校区,这个现在还带着点儿泥土芬芳和钢筋冷峻的地方,它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也充满了挑战。
它不是桂林理工大学的全部,但它代表着一个方向,一种探索,一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尝试。对于在那里学习、工作的每一个人来说,这都是一段特别的经历。它不像在市中心那样方便,不像老校区那样有历史积淀,但它有它的独特性——它是新的,它是生长的,它带着未来的无限憧憬。
在我看来,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不完美”和它的“可能性”。它逼着师生去适应,去创造,去共同建设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也许,若干年后回望,这段在“孤岛”上的求学或执教经历,反而会成为人生中最宝贵、最有故事的一段。毕竟,那些在顺境中被忽略的东西,往往会在挑战中,显得格外珍贵。桂林理工大学南宁空港校区,它现在是一块等待雕琢的璞玉,它的光彩,需要时间和所有置身其中的人,一起去打磨。希望它能不负期待,真的长成一个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学校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