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私人的的英语
私人的的英语
0人回答
14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5 11:27:12
188****3100
2025-05-05 11:27:12

说起来,我的英语之路,一开始挺不情愿的。小学那个点读机,发音生硬得跟铁皮机器人似的,摁下去就冒出一句“Good morning, teacher!”,毫无感情。后来中学,老师的嗓门儿倒是不小,粉笔灰能飞到第一排同学脸上,讲的全是主谓宾、定状补,那语法搞得人头大如斗。一到听力考试,就跟蒙眼抓瞎似的,耳朵里全是蚊子叫。那会儿的英语,对我来说,纯粹是个要爬过去的槛儿,一堵横在眼前的墙,冰凉,坚硬,没半点儿人情味儿。

大学里考四六级,更是把这堵墙加高加厚了。单词书跟砖头一样厚,背了忘,忘了背,跟西西弗斯推石头似的,毫无意义。阅读理解看得人头皮发麻,不是生词太多,就是句子太长,读完了也不知道中心思想是个啥。作文嘛,来来回回就那几个模板,硬往里套。你说,这算哪门子英语?这是驯化,是打磨,把你身上所有带棱角、带点儿个人印子的东西,都磨平成符合标准的模样。那时候的英语,是“公共的英语”,是“考核的英语”,是“别人的英语”。它要求你精准、流畅、地道,可这些要求背后,藏着一个冷冰冰的评价体系,它不关心你为啥要学英语,不关心你看到某个词儿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的那种感觉,它只关心你是不是符合它的标准。

可人啊,总是有点儿叛逆心理的。越是告诉你得这样那样,你心里头就越想岔开腿,走自己的路。我觉着,我的私人的英语,就是从这种叛逆里,或者说,从那种无意识的逃离里,慢慢长出来的。它不是一个整块儿的东西,是一堆碎片,散落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第一次发现英语有点儿意思,大概是高中的时候吧。那会儿迷上了摇滚乐,听Radiohead,听Nirvana。歌词本上印的密密麻麻的小字,有些词儿查字典也查不到合适的义项,或者查到了也觉得跟歌曲里的感觉对不上号。我就瞎琢磨,瞎猜,跟着旋律哼。那些歌词,写得都挺意识流的,模模糊糊的,反而给了我巨大的想象空间。一句“Karma police, arrest this man”,我脑子里能跑出一部电影来。一句“Smells Like Teen Spirit”,听着就觉得一股子躁动、迷茫、青春期的荷尔蒙扑面而来。这跟课本儿里“Li Lei and Han Meimei”那种对话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种情绪,一种氛围。你不用完全听懂每一个词儿,可你就是能get到它想表达的那个劲儿。这英语,开始有了点儿“我的”味道,因为它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它跟我的感受连上了。

再后来,互联网兴起了。那时候不像现在,信息爆炸得厉害,想找点儿特别的东西,英文网站还是主要的渠道。我记得为了玩某个小众游戏,非得去英文论坛找攻略,磕磕巴巴地看,看半天才能拼凑出一点儿信息来。为了看某个美剧,等不及字幕组,就去找生肉,一边看一边猜,那种急切劲儿啊,现在想想都替自己着急。还有那些年的美剧、英剧,《Friends》、《Prison Break》、《Sherlock》,一遍一遍地刷。剧里的那些俚语、那些口音、那些不经意间的表达,像种子一样,悄悄地落在我的语言土壤里。它们不正规,不正式,但特别鲜活,特别有画面感。

我的私人的英语,很多时候,是藏在那些屏幕的微光里的。深夜,房间里只有电脑屏幕幽幽的光,我戴着耳机,听着某个外国播客主播语速飞快地侃大山,他说到某个词儿,突然心头一动,觉得“对,就是这个意思!”;或者刷某个国外社交媒体,看到某个人发的一段文字,寥寥数语,却写到了心里去。那些瞬间,都是属于我的,跟谁都没关系。它们不是为了考高分,不是为了找好工作,就是纯粹的,为了满足我自己的好奇心,为了跟某个远隔千山万水、素不相识的灵魂产生一点点共鸣

这种私人的英语,它是特别不讲究章法的。它可能充满了语法错误,句子结构乱七八糟,时态乱用,冠词更是个世纪难题,反正就是瞎捉摸着来。发音也不标准,带着一股子奇怪的地方口音和个人特色。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又不是要拿出去展览,不是要参加演讲比赛。它只是我自己在心里头,或者在我那个只有自己看得见的文本框里,跟自己玩儿的一套把戏。它像我的日记本,只有我自己能看懂;像我的秘密基地,只允许我自己进入。

这部分英语,承载了我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我用它偷偷摸摸地看一些国内看不到的信息,像个情报收集者;我用它在脑子里跟着电影主角骂街,宣泄一下日常的压抑;我用它读一些奇奇怪怪的英文博客,学点儿没啥用的冷知识,纯粹图一乐;我甚至偶尔会用它来写点儿啥,写一些用中文怎么都觉得别扭的话,因为英语里的某个表达方式,或者某个词的特定涵义,更能精准地描绘出我内心的那种模糊、那种微妙

它更像是一种工具,但不是拧螺丝刀那种标准工具,而是那种只有你知道怎么使、怎么才能用它撬开某个你想要的小缝隙的私人定制工具。用它,我能跳过那些“标准”的过滤和解释,直接接触到信息的原始形态,虽然可能会看走眼,可能会误读,但那种“未经二传手”的体验,是无比珍贵的。它让我觉得自己和世界,不是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而是能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呼吸到同一片空气。

我的私人的英语,里面可能混杂着各种口音,英音、美音、印度腔、东南亚腔,甚至带着点儿日式英语的味道,因为我看过各种各样的内容,听过各种各样的声音。它不是一个纯粹、干净的血统,它是混杂的,是野蛮生长的,充满了各种不完美痕迹。可这不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吗?它就像我这个人一样,不完美,有缺点,但是真实,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它带给我的,不是证书,不是高薪工作,而是一种内在的隐秘的富足。它让我多了一个看待世界的维度,多了一个理解人性的窗口,多了一个处理自己情绪渠道。它是我在疲惫焦虑时的一个避难所,是我在孤独时的一个连接点

所以,你问我我的英语怎么样?如果按照公共的标准,大概也就那样吧,磕磕巴巴,错误百出。但如果按照我自己的标准,它非常棒。因为它只为我服务,只跟我对话。它装着我的记忆,我的偏好,我的小秘密,我的奇思妙想。它是我生命经验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走到今天,在精神层面能有那么一点点自由空间重要支撑。

我猜,每个人大概都有这么一套属于自己的、非标准、非功利、充满个人色彩的语言吧?也许不是英语,可能是某个方言,某种只有小圈子才懂的“黑话”,或者是一种只有自己和某个人才能理解的表达方式。它们不像那些大而空的公共语言那样气势磅礴,可它们贴着地面生长连接着真实的生活,充满着烟火气人情味

我的私人的英语,就是这样。它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我的简历上,不会为我赢得任何掌声。但它会一直待在我的心里,像那个装满老物件的抽屉,时不时打开看看,总能翻出点儿惊喜,一点儿温暖,一点儿属于我自己的独特

所以,下次你听到我嘴里冒出某个奇怪的英文词儿,或者看到我在社交媒体上用一段不伦不类的英文写点儿啥,别笑话我。那不是为了显摆,那只是我的私人的英语,在跟我自己玩耍呢。它不完美,但它是我的。而且,我爱死它的这个样子了。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