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到高中那本日语教材,脑子里立刻跳出来的画面,是它那淡蓝色的封面,摸起来有点粗糙的质感,还有翻得久了,书角微微卷起、边缘泛黄的样子。那会儿,我们学校刚开设日语作为选修或者第二外语,感觉像打开了扇新世界的门。不像英语,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点基础,日语,那真的是从零开始,五十音图,平假名、片假名,像两拨密密麻麻的小虫子,刚开始看,眼睛都快看花了。
记得特别清楚,第一单元上来就是五十音图,密密麻麻的表格。老师也没啥特别高明的招儿,就是带我们一遍遍地读,a i u e o,ka ki ku ke ko……像念经一样。教材配套的磁带(那时候还没普及CD呢,更别提二维码扫码听力了)里,发音是标准的,但语速对于初学者来说,感觉还是有点快。那时候最头疼的就是片假名,长得像变形金刚,总分不清。教材里倒是有附图,教你怎么写,一笔一划的,规规矩矩。但说实话,光看书还是挺枯燥的。课本里会配一些小插图,比如写到“猫”(ねこ)的时候,旁边画只小猫;写到“山”(やま),就画座富士山。现在想想,那些图画得挺简单的,甚至有点拙劣,但那时看来,却是枯燥学习中的一点点色彩。
过了五十音图这关,开始进正课了。教材的结构很典型,每课都有课文、新词、语法讲解,然后是练习。课文内容嘛,现在回想起来,大部分都挺日常的。自我介绍、问候、家庭成员、兴趣爱好、购物、天气、学校生活……都是最基础的交流场景。人物设定也简单,小王、小李、田中、山田,感觉就是为了串联对话而存在的符号。课文对话不长,但对于刚接触复杂句式和动词变形的我们来说,啃起来还是有点费劲。有时候一句简单的对话,里面藏着好几个语法点,得来回翻前面的讲解。
说起语法,这本教材的语法部分,现在想想,优点是体系性比较强,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基础的です、ます到形容词、动词的各种变形、助词的用法,基本涵盖了初级阶段的核心内容。但问题也出在这份“体系性”上,有时候讲解比较学术,条条框框的规则一大堆,缺乏一些生动的例子或者语境来帮助理解。比如说动词变形,什么五段动词、一段动词、サ变、カ变,光看表格和规则,很容易晕头转向。得靠老师在课堂上掰开揉碎了讲,结合大量的例句,我们才能慢慢消化。而且教材里的例句,有时候也显得有点刻板,不够贴近我们高中生的实际生活。
词汇部分,每课都会列出新词表,带着假名、汉字和中文释义。有些词还配有例句。词汇量感觉嘛,中规中矩吧,毕竟是高中教材,不可能一下子塞太多。但有时候会觉得,课文里出现的一些词,练习里又不太用得上,练习里需要的词,课文里又不常出现,感觉衔接得没那么丝滑。而且词汇记忆,唉,也是纯靠死记硬背,要是有一些词根、词缀的讲解,或者相关的词语联想,可能会更高效点?
教材里还有一个我很关注的部分,就是文化介绍。通常穿插在课文之间,或者作为附录。提到日本文化,教材里讲了些什么?富士山、樱花、寿司、茶道、相扑……都是些最经典、最表面的符号。图片也多是那种旅游宣传册风格的。虽然也能让我们这些对日本知之甚少的小白有个初步印象,但总觉得不够深入,有点走马观花。那时候要是能介绍一些更贴近年轻人生活的东西,比如日本的动漫、流行音乐、校园文化啥的,估计更能激发兴趣。但也能理解,毕竟是官方教材,可能求稳为主吧。
练习题呢,种类算比较多样的。有听力(通常是课文对话的变体或者简单的问答)、词汇填空、语法选择、改写句子、汉译日、日译汉,甚至还有简单的写作,比如让你写一段自我介绍或者日记片段。但量嘛,感觉还是不太够,特别是听力和口语相关的练习,尤其少。那时候我们班同学,想练听力口语,基本都得靠课外自己找资源,看日剧,听J-POP,或者找语伴。教材在这方面,支持力度确实有限。
回过头来看这本高中日语教材,它肯定不是完美的。它的语法讲解可能有点枯燥,词汇量不是特别大,文化内容浅尝辄止,练习题也不够丰富。但话说回来,对于我们这些零基础的初学者来说,它确实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一个入门的阶梯。它把看似高不可攀的日语,拆解成一个个小单元,让你觉得,“嗯,努努力,好像还是可以学会的。”它就像那个把你领进门的师父,虽然可能不是最有趣、最能激发你学习热情的那一个,但它扎扎实实地教会了你最基本的功底——五十音图、基础语法、常用词汇。
那本书现在还在我家书柜里吗?不确定了,可能早就不知所踪了。但那些翻页的声音,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那些因为一个语法点冥思苦想的瞬间,甚至因为发音不标准被老师纠正时的尴尬,都像老电影的片段一样,时不时在脑海里闪回。那本淡蓝色的教材,不仅仅是一堆纸和油墨,它承载了我对一门新语言的最初探索,是我青春岁月里一段独特记忆的载体。它是我认识日本这片土地的第一扇窗,尽管那扇窗户不大,看到的风景也有限,但足以勾起我继续探索的好奇心和勇气。也许,教材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此吧——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起点。它让我知道,原来除了英语,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有趣、独特的语言,值得你去花时间、去投入情感地学习。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