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记得刚进校那会儿,懵懵懂懂,觉得技校嘛,不就是学个手艺,混口饭吃?可慢慢你就会发现,不对,远远不止。食堂里师傅们颠勺的火候,实训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图书馆角落里那些伏案苦读、眉头紧锁却眼神发亮的脸,还有操场上傍晚时分,踢球踢得一身臭汗、哈哈大笑的年轻人…… 这些才是济职的底色,真切得不能再真切。它的精神,就在这些零零碎碎、烟火气十足的日常里。
要我说,这股子精神,首先是那股子不服输的拼搏。我们学校的学生,很多都不是那种从小顺风顺水、一路名校上来的。有的是高考失利转个弯,有的是家里条件一般早早打算学门手艺,有的是对某个领域真有兴趣一头扎进来。大家起点不同,但进了济职的门,心里都铆着一股劲儿:我来了,我就要学真东西,将来要靠自己的技能吃饭,要活得有模有样。你想啊,学一门技术哪有轻松的?编程代码敲到眼睛疼,汽修拧螺丝拧到手指磨出血泡,护理操作练了千百遍才敢上手,连做个糕点,火候、配料,差一点儿都不行。这不是死读书,这是跟实实在在的物件、跟复杂的流程较劲。没那股子拼劲儿,真扛不下来。晚上十点,实训室的灯还亮着,那不是为了给谁看,那是为了自己心里那点儿不甘心,那点儿对未来的盼头。
接着,是那股子实践出真知的傻劲儿。哎呀,理论课是基础,这个谁都知道,但济职人更信的是上手。书本上的东西,消化了,理解了,最后还是要放到实际里去溜溜。老师们也一样,他们很多是从企业一线来的,或者跟企业关系紧密,他们教你,不是光讲概念,更多的是告诉你这个东西在实际工作中怎么用,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记得我们那时有个老师,讲电路板,讲了一通理论,然后直接拎着我们去报废的电器堆里,让大家自己拆,自己找问题,自己想办法修。满手油污,一身汗,可那时候学到的东西,跟在教室里听,完全是两个感觉。那是一种融进血液里的理解,你体验过失败,体验过成功,那种感觉是任何理论都替代不了的。这种对实践的重视,让济职的学生走出校门,不是眼高手低,而是能快速适应,能上手干活,这是我们的底气。
还有,那股子敢想敢干的创新苗头。别以为职校就只会按部就班,其实不然。这两年,学校也越来越重视这个。各种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比赛,搞得风生水起。你看到那些学生,为了一个项目,可以没日没夜地泡在工作室,讨论得面红耳赤,修改方案改了无数遍。他们的想法可能还很稚嫩,他们的技术可能还有待提升,但那股子敢于尝试、敢于突破的精神,太宝贵了。职业教育不是要培养只会重复劳动的人,更要培养能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甚至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机会的人。济职的环境,正慢慢鼓励着这种火花。
当然,支撑这一切的,是济职人内心的那份厚德与担当。学技术是为了什么?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赚碗饭吃,更是为了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为身边的人,为所在的行业,甚至为这座城市贡献一份力量。老师们常说,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技术再好,人品不行,也走不远。学校里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实习时企业对学生品德的反馈,都印证着这一点。济职的学生,大多朴实、勤恳,身上有股子山东人的实在劲儿。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他们不拈轻怕重,肯吃苦,有责任心,这正是社会需要的担当精神。他们可能不会一鸣惊人,但他们会在自己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把事情做好,成为那个领域里值得信赖的力量。
济南职业学院的精神,说白了,就是一种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带着泉城特有的朴实与坚韧,在平凡中追求卓越的劲头。它体现在老师们的谆兢业业,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是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影响着学生;它体现在学生们的埋头苦学、积极实践,他们知道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走出来;它体现在学校跟地方经济的紧密联系,为产业发展输送务实人才的责任感。
这种精神,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它就像老济南街头那碗热气腾腾的甜沫儿,看起来普普通通,喝下去却暖心暖胃,有滋有味。它不是喊出来的口号,而是做出来的样子。那些从济职走出去的毕业生,散落在各行各业,他们或许衣着朴素,或许话不多,但只要你给他们一个任务,他们就能凭借扎实的技能和那股子不怕困难的拼搏劲儿,给你一个满意的结果。这就是济职精神的力量,它无声无息,却能强能育人,影响深远。它让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都能在社会的大熔炉里站稳脚跟,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股子劲儿,真好!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