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在我看来,物理,这俩字儿本身就带着点儿劲。它不是造个什么玩意儿出来就能立竿见影让人惊叹的,它更像是往最深处、最底层使劲儿挖,挖的不是煤炭石油,挖的是这个世界运转的根本逻辑。你说它形而上也好,说它屠龙之术也罢,没这玩意儿,上面那些炫酷的应用,都得是空中楼阁。
所以,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在我这儿,就带上了一层特别的滤镜。它不像北大、清华那样,仿佛天生就该有世界级的物理系,自带“光环”。北理的物理,好像得自己去挣、去闯。它不是在一片纯理论的净土里生长,而是扎根在一方强调实践、面向应用的土壤。这就有意思了。这土壤会不会限制它?还是说,反而能滋养出点儿不一样的、更接地气儿的物理?那种能跟具体问题死磕、能从实际需求里找到新方向的物理?
你走在北理工校园里,那种严谨、朴素的气质是扑面而来的。大楼可能不是最新最 fancy 的,但透着股子结实劲儿。学生们,给人的感觉也是沉稳、务实居多。物理学院就在这氛围里头。我想象中的物理学院大楼,也许没那么光鲜,但里面的空气里大概弥漫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混合着老旧实验器材的金属锈味儿、一点儿化学试剂味儿,还有熬夜看论文、算题时咖啡或茶的苦涩香气。那种味道,是只有长期浸淫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的吧。
里面的老师们,我猜啊,肯定藏龙卧虎。搞物理的,没几个是“正常人”(褒义!)。他们脑子里装着的宇宙、粒子、波函数,跟我们这些俗人想的东西完全不在一个维度。可能有个老师,平时不苟言笑,课堂上却能把最枯燥的量子场论讲得引人入胜,让你觉得脚下的地板、身边的空气,乃至你自己,都在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存在和互动。也可能有个老师,一辈子就盯着一个极其微小的现象,用最最精确的仪器去测量,去排除一切干扰,就为了那小数点后第十几位的微小变化,因为那变化可能藏着物理世界的巨大秘密。他们不是为了发财,不是为了出名,就是为了那点儿纯粹的“搞明白”的劲儿。这种人,在现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简直是稀有动物,是物理学院真正的宝贝。
再说说学生。进了北理物理学院的学生,我相信都不是误打误撞的。可能中学时就被某个物理现象迷住了,被某个公式的美感震撼了,或者就是觉得,比起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程,探索看不见的规律更带劲儿。但也别忘了,物理这玩意儿,不是光靠兴趣就能喂饱肚子的。那些厚厚的教材,那些一眼望不到头的公式推导,那些怎么调也调不好的实验,都是硬茬子。我能想象那些年轻的脸上,时而因为想通一个问题而眉飞色舞,时而因为一个 bug 卡壳而愁眉苦脸。晚上十一点了,教学楼或者实验室里依然亮着灯,有那么一群人还在跟爱因斯坦、薛定谔或者某个最新的理论死磕。他们在知乎上搜“XXX(某个物理名词)怎么理解”,在论坛里求某个习题的解法,也会在宿舍里吐槽“这课太变态了!”或者“我学物理到底有啥用啊?”。但吐槽归吐槽,第二天太阳升起,他们多半还是会老老实实地去上课,去图书馆。因为心里知道,那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钥匙就藏在这些看似枯燥的知识里。
北京理工大学的物理,大概还带着点自身的印记。这里的物理学院,会不会更强调物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会不会有更多交叉学科的研究?比如,物理学如何支撑新材料的研发?如何推动光电技术的进步?如何为爆炸、力学等工程领域提供更深刻的理论基础?我想这是必然的。身处北理,你很难完全脱离那个强调“经世致用”的大环境。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要求这里的物理人不仅要有仰望星空的浪漫,还得有脚踏实地的能力。不仅要理解最抽象的理论,还得知道这些理论能在现实世界中掀起多大的浪花,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有时候我会想,一个能在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里摸爬滚打四年出来的学生,他们身上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记?是那种面对复杂问题不轻易放弃的韧劲儿?是那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还是那种既能做得了纯理论推导,也能撸起袖子进实验室调设备、甚至写代码解决问题的全能身手?我觉得很可能是后者居多。他们可能不如某些纯理论强校的学生那样,一上来就跟你飙最前沿的概念,但他们也许更能把物理知识“用起来”,更能适应那种从原理到应用的转化过程。这种能力,在今天这个世界,其实挺宝贵的。
这里的物理,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也不是只存在于黑板上的符号。它是在实验室里嗡嗡作响的仪器声,是在电脑里飞速运转的模拟程序,是在某个工程问题的核心处,提供最底层支撑的逻辑。它跟北京理工大学这个名字一样,透着一股子实在、一股子钻劲儿。
说实话,我有点儿羡慕那些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的人。物理的世界很大,也很深。一个人一辈子可能也只能在里面探索很小的一个角落。但在北理物理学院,你至少拿到了那把钥匙,你看到了那扇门。至于能不能推开它,推开之后能看到什么,能走多远,那就要看每个人的造化了。但至少,他们有机会去尝试,去触摸那个最真实的、由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构成的世界。这种体验,我觉得,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可能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没有那么多传奇故事被外界津津乐道,没有那么多“炸裂”的头条新闻。它也许更像是一个沉默但坚定的探索者,默默地在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为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就像物理本身一样,很多时候它是基础,是幕后,是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又不可或缺的存在。它就在那里,带着北理工特有的务实和严谨,培养着一批又一批能看懂世界底层代码的人。光是这一点,就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