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先说最要命的那种错误描述:“病人侧躺,你抱住腿,一扭,听到‘咔’一声,就好了!”——这话听着是不是特简单粗暴?是不是感觉这玩意儿谁都能干?大错特错!而且这种说法流传极广,害人不浅!它错在哪儿?太多了!
第一,忽略了体位。侧躺?哪个侧躺?患者的头该怎么放?上面那条腿是伸直还是弯曲?弯多少度?下面那条腿呢?是伸直还是也弯曲?弯曲多少?术者(就是操作的人)站在哪儿?是抱住患者的膝盖还是踝关节?还是同时控制髋关节?术者的身体朝向哪个方向?这些细节,随便变动一点点,力道的着力点和方向就完全变了!你以为就是随便一躺一抱一扭?没那么简单!这门手艺,体位是基础的基础,是保证你力量能够精准地作用在需要调整的腰椎节段上的前提。一个错误的体位,你使再大劲儿,也是白费力气,搞不好还伤人。网上那些光秃秃的几句话,把体位讲得含糊不清,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错误描述!
第二,过分甚至只强调那个“响声”。就好像“响”了,任务就完成了,病就好了。这简直是把复杂的人体关节调整简化成了掰个玉米棒子!“响声”是什么?它可能是关节腔内负压改变产生的气泡破裂声,可能是韧带、肌腱在快速活动中发出的摩擦声,也可能是关节面突然错动产生的响声。很多时候,它确实伴随着有效的关节复位,但这绝不是唯一标准,更不该是你的追求目标!有些关节复位是无声无息的,患者立刻感觉症状缓解,那也是成功的。反过来,你就算掰得“咔咔”响,但如果体位不对,方向不对,力道不对,可能响的是关节囊韧带撕裂的声音,或者是邻近节段为了代偿而发出的声音,根本没复位你想调整的节段,反而可能造成新的损伤!把“响声”奉为圭臬,是很多外行人甚至一些半吊子师傅最大的误区,也是这种错误描述最要命的地方之一。它会诱导操作者为了追求响声而盲目发力,完全忽视了手法精细的门道。
第三,完全没提或者轻描淡写地带过适应症和禁忌症。这是最最危险的!腰部斜扳法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某些类型的腰椎小关节紊乱,导致的腰痛、活动受限。但它有极其严格的禁忌症!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伴神经症状明显的,腰椎结核、肿瘤的,严重的骨质疏松的,腰椎滑脱、腰椎不稳的,马尾神经综合征的,孕妇,年老体弱的……这些情况,你敢随便给人扳吗?!那不是“治疗”,那是谋杀!一个负责任的描述,禁忌症和适应症必须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反复强调!那些含糊其辞、一句带过甚至根本不提的描述,是在拿别人的身体开玩笑,是错误到极点的错误!我见过太多被江湖游医乱扳后症状加重甚至瘫痪边缘的病人,那个惨状,想想都让人心惊。他们就是被那些简单粗暴、避谈风险的错误描述给忽悠了。
第四,关于力道和方向的描述模糊不清。什么叫“一扭”?往哪个方向“扭”?用多大的力?这需要操作者对手下关节的感觉有极强的敏感性,需要对人体解剖结构有深入的了解,要知道哪个方向的旋转和侧屈能够打开你想调整的那个小关节。这根本不是用文字能简单教会的!它需要师傅手把手地带,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需要在一次次操作中去感受患者身体的反应,去体会关节解锁的那个瞬间。那些笼统的描述,把最核心、最考验功力、最需要经验的部分给虚化了,让学的人觉得轻而易举,结果呢?不是没效果,就是瞎使蛮力,南辕北辙,造成损伤。
第五,夸大效果,说得好像一扳定乾坤,包治百病。腰部斜扳法,只是推拿手法中的一种,而且是风险相对较高的一种。它通常需要和其他手法配合使用,比如先用放松肌肉的手法,再进行调整。而且,很多腰痛的原因复杂多样,不都是关节紊乱引起的。可能是肌肉劳损,可能是椎间盘问题,可能是炎症,可能是其他疾病。一个负责任的描述,应该明确指出这种手法的适用范围,而不是瞎掰成万能疗法。那种“一扳治好陈年老腰痛”的描述,多数是吹嘘,是糊弄人。
所以你看,那些把腰部斜扳法描述得像是拧毛巾一样简单的说法,无论是出于无知还是故意,都是彻头彻尾的错误描述。它们忽略了体位的精细,误导人盲目追求响声,对禁忌症和风险避而不谈,对力道和方向这些核心技术含糊其辞,还夸大疗效。这样的描述,不是在传播知识,是在散布危险!学习这门手艺,需要敬畏,需要系统学习,需要师傅领进门,需要在无数次实践中摸索,而不是看个视频或者听几句错误描述就敢上手。人家的腰,是能随便让你“咔嚓”一下的吗?那是要命的事儿!记住,任何把腰部斜扳法描述得过于简单、过于神奇、过于看重响声、不提禁忌症的,基本都是错误描述,千万别信,更别跟着瞎学瞎练!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