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一开始的英语
一开始的英语
0人回答
7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5 11:03:33
188****3100
2025-05-05 11:03:33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老师教我们念 apple。她指着书上那个红彤彤的大苹果,嘴里发出一个听起来跟“苹果”完全不搭界的音。/ˈæpəl/… 我当时脑子里就一个想法:为什么?为什么好好的“苹果”要变成这个奇怪的apple?这跟中文完全不是一套逻辑!

Good morning, teacher! 这是最早学会的句子之一吧。然后是 Good afternoon, class! Sit down, please. Stand up, please. 这些句子被掰开了揉碎了,一遍一遍地重复。教室里回荡着孩子们参差不齐的塑料味儿发音,有的像小鸭子嘎嘎叫,有的像小猫咪哼哼唧唧。我那时发音肯定也不标准,但谁管呢?能模仿个大概就不错了。听写是噩梦。二十六个字母,写错了顺序,或者大小写没分清楚,一个叉!单词更是,catdogbook… 看着简单,写起来总能出错,不是少个字母就是多写一个。那种挫败感,现在想想都觉得指尖仿佛还能感受到圆珠笔划在纸上冰凉又无情的触感。

课本里的李雷和韩梅梅,是那个时代挥之不去的记忆点。他俩好像永远在对话,关于天气,关于学习,关于各种在我们看来无比枯燥的话题。“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这段对话,我估计全国几亿同龄人都背得滚瓜烂熟吧?可是,它真的教会我们如何自然地交流吗?更多的是一种机械的、模式化的应答。仿佛英语就是一套固定的程序,输入问题,输出答案,不能有半点偏差。一旦你想说点儿课本以外的东西,脑子就立刻卡壳,一片空白。那些语法规则更是让人头大。主谓宾?定状补?现在进行时?过去式?老师在黑板上画着各种图表,箭头指来指去,我只觉得一团浆糊。什么时候加 -s?什么时候用 did?为什么同一个词,到了不同句子里长得就不一样了?太折磨人了!

但是,也不是全然的无趣。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词的发音觉得好听。比如 beautiful,虽然念起来舌头老打结,但那个音节的起伏,听起来就是比“漂亮”要多点儿韵味。或者在看电影(那时候能看到的外国电影很少,而且基本没字幕)或者听歌的时候,偶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单词,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漆黑的屋子里突然看到一点儿微弱的光。原来,这些奇怪的音符和符号,是跟外面的世界连接着的。它不是只存在于那本薄薄的课本里,不是只为了应付考试。它是一种工具,一扇窗。

记得有一次,不知道是哪儿来的磁带,里面放着很简单的英语对话。语速很慢,发音清晰。我居然听懂了几句!虽然只是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这种,但那种“啊,我听懂了!”的瞬间,带来的喜悦是纯粹而巨大的。在那之前,英语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任务,一种必须攻克的堡垒。而那一刻,它突然有了生命,有了温度。

那时候的英语学习,手段很单一。一本教材,一个磁带播放机,老师的一张嘴。没有花里胡哨的APP,没有铺天盖地的在线资源。获取任何一点课本外的英语材料,都像寻宝一样困难。偶尔能在广播里听到几句英文歌,或者在家里的旧杂志里翻到一段英文广告,都会觉得异常珍贵。我们模仿磁带里的发音,有时候会把一个音来回听几十遍,试图模仿那个腔调。现在想想,那种执着,其实挺傻的,但也挺可爱。那种学习的初心,没有功利色彩,只是单纯地想掌握一个未知的技能。

当然,更多的日子还是挣扎。背单词就像往一个漏水的桶里倒水,前脚背了,后脚就忘。做阅读理解,看每个单词都认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在说什么。写作文,脑子里想的是中文,绞尽脑汁想往里套学过的那些零散的英文句子和单词,出来的东西常常不伦不类。那种感觉,就像是被困在一个只讲英语但你又说不利索的迷宫里,急得团团转。

回望“一开始的英语”,它不是一段一帆风顺的旅程。它充满了磕磕绊绊,充满了不解和困惑,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正是那些最最基础的 ABC,那些笨拙的 Good morning,那些被反复强调的语法点,像一块块小小的砖头,最终垒成了今天我能借助英语去探索更广阔世界的基石。那个时候,我们只是懵懵懂懂的孩子,被迫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小窗。窗外是模糊的风景,耳边是听不太懂的语言。而现在,窗户越开越大,风景也越来越清晰。但永远不会忘记,推开第一扇窗时的那份忐忑和好奇,以及空气里弥漫的那股淡淡的油墨味儿,那是“一开始的英语”独有的味道。那是一段笨拙但真实的启蒙,是通往国际化世界的第一步,是许多年后回忆起来,会带着一丝好笑和怀念的,我们共同的起点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