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那段时间,学英语发音纯粹靠死记硬背,听录音带跟着读,读着读着就走音,而且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好像在黑暗里摸索,连个手电筒都没有。英语发音,感觉是个遥不可及的坎儿。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翻到一本讲音标的小册子,里面不是枯燥的表格和文字描述,而是配了可爱的漫画!每个音标都变成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或者一个拟人化的形象。这下好了,我的世界一下子亮了。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个长得像小耳朵的 /ɪ/,旁边画了个小人在快速眨眼睛,意思就是这个音发得短促、干脆,就像我们说“一”的时候,声音一下子就出来了。而那个长了“胡子”的 /i:/,旁边画了个小人笑得咧开嘴,还拉长了音,哦,原来这个音是要拉长的,发“衣——”的感觉。短短的音标,长长的音,就这么一个漫画,一瞬间就对上了,再也不会混淆。
再比如元音,尤其是像 /æ/ 和 /e/ 这种特别容易搞错的。书上说 /æ/ 是“舌位低,双唇扁平”,听着头大吧?那个漫画呢?画了个人张大了嘴巴,好像要咬苹果一样,发出的就是那个像“哎呀”的短音。而 /e/ 呢,画了个人嘴巴正常地咧开,发“哎”的声音。通过嘴型的对比漫画,发音的细微差别立刻变得直观起来。 /ɑ:/ 这个像“a”加冒号的音,画的是个人看医生,“啊——”地张大嘴,长音,深沉。哎呀,这下好了,看到这个符号,脑子里立刻跳出看医生的画面,发音自然而然就对了。
辅音就更有意思了。比如摩擦音 /f/ 和 /v/,一个清辅音一个浊辅音。漫画里画了个人在吹风,发出“ffff”的声音,风是看不见的,清辅音嘛。而 /v/ 呢,画了个震动的小物体,边震边发出“vvvv”的声音,震动嘛,浊辅音,声带要颤。这种形象的比喻,简直是把抽象的声音具象化了。还有像 /θ/ 和 /ð/ 这对咬舌音,多少人栽在这里!漫画里直接画了个人把舌头伸出来一点点,像个小蛇头,然后一个配上“风”的符号,一个配上“小蜜蜂”震动的符号,告诉你一个不震一个震。哎,舌头伸一点点,这是关键啊!以前老师光说“舌尖轻触上齿”,听着总觉得别扭,看了漫画里的“小蛇头”,一下子就get到了那个感觉。
那48个国际音标,就这样一个一个,通过那些有趣、甚至有点傻乎乎的漫画,变得鲜活起来。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了生命、有了故事。学习的过程也从枯燥的记忆变成了有趣的联想和猜谜。每记住一个音标,就像解锁了一个小徽章,心里特有成就感。
想想我那个时候,每天课间就捧着那本小册子,盯着那些漫画傻笑,然后学着漫画里的样子张嘴发音。一开始可能有点夸张,但慢慢地,舌头、嘴唇、声带就找到了正确的位置和感觉。发音越来越准,听力也奇迹般地提高了。因为你知道每个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再听别人说英语,就能捕捉到那些细微的差别,更容易听懂。查字典也不再犯怵了,看到后面的音标,脑子里的漫画就自动跳出来,啊,原来这个词是这么念的!
音标,可以说是我英语入门时跨过的第一个大槛,而那些巧记的漫画,就是帮我跨过这道槛的梯子。它们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把复杂的概念变得简单,把抽象的声音变得可视化。这种学习方式,太适合我们这些普通人了,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天赋,只要愿意去看,去联想,就能掌握。
现在回想起来,与其花大量时间去死抠那些理论性的发音描述,真不如找一套好的音标漫画,或者自己动手给每个音标画个漫画。把学习变成游戏,把知识变成图画,这不仅仅是记住了48个符号,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一种学习方法:用形象思维去理解抽象事物,用兴趣去驱动学习的过程。
那些音标漫画,虽然可能画得不那么精美,但它们在我心里留下的印记,比任何一本厚重的英语书都要深。它们是我英语学习路上的第一个惊喜,让我发现原来学习也可以这么好玩。所以啊,如果你也觉得记音标像爬一座陡峭的山,不妨试试找找那样的漫画,或者自己画画看。也许,那个让你头疼的发音难题,就藏在那一笔一划的卡通形象里呢。毕竟,英语发音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不能把那48个音标吃透,而把它们变成有趣的漫画,绝对是一条巧记的捷径。试试看吧,说不定你会爱上给音标画肖像的过程呢。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