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对,就是武汉。那个九省通衢,大江大湖,热干面、鸭脖子、小龙虾堆起来的城市。它大得有点没边儿,分武昌、汉口、汉阳三块儿,各有各的脾性。中南大,它不在最闹腾的汉口江滩,也不在有点文艺有点老派的汉阳,它扎根的地方,是充满朝气、新旧交织、特别是大学扎堆的武昌。
武昌太大了,要再往细里说,它更多地是偏向城东那个这两年冒得飞快、有点“土”有点“潮”又有点“野”的地方——光谷。对,就是那个以“光”命名,象征着未来、象征着科技、象征着无数年轻人梦想和汗水的地方。光谷现在发展得不得了,高楼大厦一栋栋起来,可往里走,往大学城那个方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你会发现,那种学生气、那种学术气、那种又土又洋的气质,才是这片区域真正的魂儿。
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像这片魂儿里一个特别的存在。它的名字就告诉你了,既管“财经”,又管“政法”,听着是不是就透着一股子严谨和……嗯,不那么浪漫?哈哈。可真进去了,你会发现,它也藏着自己的浪漫,自己的烟火气。它的大部分,特别是我们常说的那个主校区,就在武昌,具体点儿说,靠近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挨着挺有名的南湖。所以,很多人习惯叫它南湖校区。
你想象一下,夏天的武汉,那可真是“焖得透不过气”级别。太阳毒得像要吃人,空气都是湿漉漉、热乎乎的。走在中南大南湖校区里,大片的绿荫能稍微给你点安慰。学校绿化是真好,树多,草坪也多,感觉整个校园都要被绿意吞没了。尤其是那个南湖边,虽然不是跟东湖一样的大风景区,但自有它的宁静。有时候去湖边走走,看着水面,能稍微逃离一点那种被学习和生活压迫的窒息感。冬天呢?哎呀,那就是另一个极端。湿冷,那种能钻进你骨头缝里的阴冷。教学楼里不开暖气(至少以前是这样!),上课得全副武装,手脚都是冰凉的。可就是在这样的气候里,一代代中南大学子就这么过来了。
学校的主体,你想想,财经和政法,听着就规矩。教学楼一栋栋,图书馆那个大楼啊,气派!进去一看,好家伙,人山人海。临近期末或者考研季,那真是凌晨五点多就有人在外面排队等着开门占座。这地方,卷是真卷,大家都是奔着前程来的,眼睛里都带着光,或者说,带着点焦虑的光。
它的位置,决定了它和武汉这座城市的关系。它不远不近地嵌在城市肌理里。你要去市中心,坐个公交或者地铁,晃晃悠悠也能到。去光谷步行街逛街,近得很,坐几站公交,或者骑个共享单车,一会儿就到了。周边吃的也多,各种小馆子、大排档,满足学生们的胃。那时候啊,晚上下课,约上三五好友,去学校旁边的小巷子里找个苍蝇馆子,点几个菜,喝点汽水,谈天说地,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那场景,现在想起来,真是热气腾腾、活色生香。
它不在武汉最核心的那个“心脏”位置,但它绝对是这座城市“大脑”和“脊梁”的一部分。无数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带着中南大特有的那种务实、那种韧劲儿、那种对规则和数字的敏感,散布到全国各地。所以,当你问中南政法大学在哪座城市?我的脑子里浮现出的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红点,而是一整个画面:夏天的蝉鸣、冬天的湿冷、图书馆里的台灯、食堂里端着餐盘的匆忙身影、操场上奔跑的少年、南湖边的微风,以及那个永远充满活力、有点粗粝又异常迷人的城市——武汉。它就在那儿,在那座大江大湖的城市里,在武昌那个充满青春气息的角落里,在南湖边上,在光谷的腹地。它和武汉是长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它不在真空里,它实实在在地立在武汉这片土地上。它吸收着这座城市的养分,也为这座城市输送着人才和活力。它的地址,你可以去地图上查,精确到街道门牌号。但它真正的“所在”,我觉得是那段沉甸甸的记忆,是和武汉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连接。所以,中南政法大学,它就在武汉,在那个你可能觉得有点热,但一旦了解了就戒不掉的武汉。特别是在武昌,靠近南湖、靠近光谷的那一片,嗯,就是那里。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