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一到七年级,英语这玩意儿突然就变得……立体起来了。不再是小学里那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简单对话,词汇量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窜,语法也开始摆出一副“我很重要,你得记住我”的架势。而这报纸,就成了检验你是不是跟上了趟的尺子。听力、词汇、语法、阅读、写作,样样俱全,一套下来,没个把小时根本搞不定,前提是你还得会。
最折磨人的,往往是那些模棱两可的语法选择题,还有阅读理解里让你猜作者意图的鬼问题。绞尽脑汁,翻遍书本,有时还是犯迷糊。心头那股烦躁劲儿,别提了。写着写着,笔尖就在纸上磨蹭,半天挪不动一步。哎,那个时候的自己,真的是为了一个动词时态,能盯着句子发呆五分钟。
然后呢?然后就有了“救星”——《英语辅导报》七上答案。喔,这个答案,简直是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前是光明,打开后是……复杂。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抗拒的,老师说了要独立完成,要检查学习效果。我也想做个好学生啊。可架不住时间紧、任务重、题目难。尤其是周日晚上,明知道第二天要交,还有别的作业没动,那堆英语题就像座山压在那儿。
于是,第一次,小心翼翼地,翻开了背面或者另外薄薄一本的答案。手指有点颤抖,眼睛盯着密密麻麻的字母和数字。找到了对应的单元、对应的题号。啊哈,原来这题是选B啊!下一题是C!心里的石头仿佛落了一半,又多了一半的愧疚。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偷偷吃了不属于自己的糖果,甜是甜的,但总有点儿不是滋味。
一开始,还想着“我只是看看,学习一下思路”。做完题目,再对照答案,发现错了,就仔细研究讲解(如果答案里有讲解的话)。但人哪,总是容易走捷径的。看着答案,太容易直接抄了。尤其是那些阅读理解,一大段的文字,题目问这问那,实在看不懂,瞄一眼答案,“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啊”,然后就顺理成章地把答案里的关键词拼凑到自己的理解里。再高级一点的,甚至是直接对着答案写作文。天哪,我现在回想起来,那完全不是英语学习,那是在练字!把别人的答案,用自己的笔迹再誊写一遍。
这种行为当然是自欺欺人。报纸交上去,老师改完发回来,看到那个大大的“√”,心里虚得不行。偶尔有被火眼金睛的老师看出端倪,比如几个同学的作文思路出奇一致,或者选择题错的地方一模一样,那就免不了一顿批评。脸上火辣辣的,下次就得更小心翼翼地“借鉴”答案了。这根本不是在提高英语能力,而是在提高作弊技巧。哎,说起来真是汗颜。
不过,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有时候,《英语辅导报》的答案确实能帮到忙。比如有些语法点,自己冥思苦想也绕不过来,看了答案和可能的解析,突然就茅塞顿开了。或者听力题,一遍两遍没听懂,对照文字答案再回听,才能明白是哪个单词没听清。它就像一个拐杖,用好了,能辅助你前行;用不好,可能就让你永远学不会走路。
但大部分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和来自考试的压力,答案更像是一种即时解脱。它不是学习工具,而是完成任务的“外挂”。交了报纸,就意味着这一项任务完成了,可以去玩儿了,可以看电视了。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比学懂一个语法点要来得快、来得直接。
所以,《英语辅导报》七上答案,在我的记忆里,是复杂的,甚至是有点负面的。它象征着那个阶段的学习状态:被动、应付、追求结果而非过程。当然,不能全怪答案。问题出在我们自己,出在那种唯分数论的环境。报纸和答案只是教育系统里一个缩影,一个工具。
我记得有一次,一道阅读理解题,我真的一点都没看懂,硬着头皮对着答案抄了一大段。后来老师课上讲这道题,我心虚得头都不敢抬。老师讲得深入浅出,把文章的背景、关键词、句式都剖析得明明白白。那一刻,我才隐约感到,哦,原来阅读理解不是找几个词填空那么简单,它是在理解一个故事,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绪和观点。那种“懂了”的感觉,是看答案直接抄永远得不到的。它更深刻,更持久,也更令人兴奋。
可惜,这种醒悟来得太晚,而且常常被日常的作业压力冲淡。大多数时候,还是会回到依靠答案的模式。直到后来年级更高了,题目更难了,才发现光靠抄答案根本不可能应付得了。英语学习这东西,偷不得懒。词汇量不够,语法不扎实,阅读理解能力上不去,再好的答案也救不了你。
现在再看到“《英语辅导报》七上答案”这几个字,眼前浮现的不是那张薄薄的纸,而是一幕幕场景:昏黄的台灯下,我低头奋笔疾书,旁边是偷偷压着的答案;教室里,同学们交头接耳,对某个题目的答案;发下报纸时,匆匆瞟一眼分数,然后迅速收起来。这些画面,组成了我一部分的七年级记忆。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它是那段岁月里,我们这些少年和英语学习、和作业、和应试教育纠缠不清的关系的一个注脚。它有它的无奈,有它的诱惑,也有它偶尔闪现的学习价值。但更多时候,它提醒我: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把别人的答案变成自己的。那条通往知识的路,得一步一个脚印自己走,即便慢一点、错得多一点,也比坐着答案的“顺风车”来得踏实。
也许,现在的《英语辅导报》和答案做得更人性化了,有更详细的讲解,更注重引导。但我相信,只要应试的压力还在,作业的负担不减,答案,尤其是那种简单粗暴的答案,对于很多挣扎中的学生来说,依然会是那个令人又爱又怕的存在吧。它是黑暗中的一道光,但那光,有时会让人看不清前方的路。而我们,就是在摸索中,跌跌撞撞地,完成了那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带着一身的“√”和心里的迷茫,走向了下一个阶段。那份七上报纸和它的答案,就留在了过去,成为了一个,嗯,怎么说呢,一个有点五味杂陈的记忆符号。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