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刚开始学英语,满心欢喜,以为背几句问候语、几个简单动词就能闯天下。结果呢?一开口,指着桌上的东西 (things),脑子里全是中文名称,嘴里蹦不出一个像样的英文词。那种卡壳的尴尬,简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老师说,词汇量是基础,名词是基石中的基石。当时我还不以为然,觉得语法才高级,句型才酷炫。现在回过头看,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名词,你再精妙的语法也只是空壳子,再华丽的句型也描绘不出具体的画面。
你知道吗?英文名词的数量,简直是天文数字。每天都有新的概念、新的事物出现,带来新的词。而且它们还分可数和不可数,这个加's,那个永远单数;还有那些集合名词 (collective nouns),a flock of birds,a herd of cattle,明明指一群,语法上却可能当单数用……这些细节,就像密密麻麻的沙子,你想抓住一把,结果从指缝溜走的更多。
我曾经无数次想放弃,对着一页页词汇列表,看着那些陌生又拗口的单词,感觉自己像个西西弗斯,刚把一块石头推到山顶,它就骨碌碌滚下来,还得从头再来。尤其是那些描述细微差别的名词,比如表示“行走”的词,walk, stroll, wander, traipse, amble……对应的名词派生词,或者描述不同类型的容器 (containers),cup, mug, glass, tumbler, goblet……我的天,脑子都大了。它们之间那种微妙的区别,没有长时间的浸泡和观察,根本体会不到。
但是,你有没有那种瞬间?当你苦思冥想一个词,它就在舌尖打转,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然后突然!灵光一闪,那个词跳出来了!或者,你听到一个外国人用了一个词,恰好是你前几天刚学到的,而且用得恰如其分,那一刻的小小成就感,就像在灰扑扑的泥土里挖到一颗亮晶晶的石子。就是这些微小的胜利,支撑着我,让我不至于彻底缴械投降。
坚持背名词,这不是一件浪漫的事,它很枯燥,很机械。就像工人砌墙,一块一块地搬砖,日复一日。但正是这些砖,最终才能垒成一栋房子,一个堡垒。每次看到一个新名词,我都会试着去想象它代表的事物,如果是个具象名词,就在脑海里勾勒出它的形状、颜色、甚至气味;如果是个抽象名词,就去联想和它相关的情境、感觉。比如 “nostalgia”,这个词光是发音就带着一种悠远的叹息,它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夹杂着淡淡忧伤的眷恋。记住它,不仅仅是记住字母组合,更是记住那种情感的浓度。
有人说,词汇量够用就行,干嘛死磕那些生僻的名词?这话听着似乎有理,但“够用”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点餐?还是能深度交流?我的目标不是做一个会说几个句子的鹦鹉,我想看懂更广阔的世界,想理解更复杂的思想,想表达更nuanced(细致入微)的感受。这都需要更庞大、更精确的名词库存。
而且,学名词不是孤立的。一个名词往往伴随着它常用的动词、形容词、介词搭配 (collocations)。比如 "decision",后面经常跟着 make a decision,a tough decision,arrive at a decision。这些搭配,让名词活了起来,有了生命力。它们不再只是静止的标签,而是动态的参与者。
现在,我的书桌上还放着一本厚厚的词典,手机里装着好几个词汇APP。每天睡前,我都会随机翻看几页,或者刷几个单词列表。看到认识的,巩固一下;看到不认识的,赶紧查,读读例句,看看它在真实语境里是怎么用的。这已经是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近乎强迫症的坚持。
我知道,这条路没有终点。语言是活的,词汇是不断生长变化的。但每一次记住一个新名词,都像是在我的知识版图上标记了一个新的地点。这些地点串联起来,就组成了更完整、更清晰的世界地图。
所以,坚持背英文名词,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或者为了和外国人聊天。它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认知,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也是为了更准确地表达那个独一无二的“我”。这个过程很慢,很辛苦,甚至有点反人性,但它带来的收获,那种柳暗花明的喜悦,那种豁然开朗的瞬间,真的,很值得。这是我跟那些词较劲的故事,一个还在继续的故事。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