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哈理工荣成校区,那片靠海的地儿,风真是没得说,大得能把人吹傻。而在这片风光里,有个地方,几乎是每个学生的“爱恨情仇”聚集地——教务处。对,就是那个管你选课、考试、成绩、学籍、毕业……总之,跟你学业生命线绑得死死的地方。它不像那些光鲜亮丽的教学楼,也不像宿舍楼那样充满了烟火气,它更像是一个……怎么说呢,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的核心枢纽,有时候高效得让你惊叹,有时候又让你感觉自己像个被齿轮碾压的渺小零件。
我记得刚进校那会儿,对啥都懵懵懂懂的。入学须知里厚厚一本,讲到教务的部分,只觉得一堆条条框框,字认识我,我不认识它。真正跟它打交道,是从第一次选课开始的。那叫一个兵荒马乱!系统卡,页面崩,想抢的课手速不够,选上的课时间冲突,每天盯着电脑屏幕,眼睛都快看瞎了。那时候,教务的老师们好像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他们的世界是规定、代码、表格,而我们的世界是焦虑、抱怨和求助。去教务处问问题,排长队是常态。窄窄的走廊里挤满了人,大家的脸上都写着同样的表情:急切又带着一丝无奈。轮到你的时候,老师面无表情地听你讲完,然后给你一个标准答案,或者让你回去看通知。很少有那种“哦,同学你这个问题我懂,来帮你看看”的热情,更多的是一种公事公办的疏离感。但这也不能全怪他们,面对成百上千的学生,估计早已经麻木了吧。
那些年的教务系统,说实话,挺一言难尽的。时不时出点岔子,成绩录错了得去申诉,课表变动了通知不及时,补考名单突然冒出来个不认识的名字……诸如此类的小插曲,攒起来就是一肚子的槽。特别是到了期末,查成绩前夜,那简直是煎熬。教务网站的访问量瞬间爆炸,刷半天刷不出来,心里七上八下的。等终于刷出来,看到那些数字,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个同学,因为系统bug,一门课的成绩一直没出来,眼看着影响奖学金评定,急得团团转,天天往教务跑,跟老师解释,拿各种截图证明。最后折腾了好久,才给解决了。这事儿当时在我们小圈子里传得很广,大家都觉得,跟教务打交道,有时候真像闯关。
但话又说回来,没有教务,学校怎么运转?大到学期计划、教学安排,小到你的每一门课的成绩录入,都是他们那个系统在支撑,是那些老师在操作。想想看,管理这么多的学生,这么多的课程,这么多的数据,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只是身在其中的我们,往往只感受到那些不方便、不顺畅的地方,而忽略了它背后庞大的工作量和维护成本。有一次,因为毕业材料的事情,我破天荒地去了教务处办公室。不是窗口,是里面。看到他们堆满文件的办公桌,听着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和键盘敲击声,突然觉得,哦,原来这里也是一群普通人在工作,在忙碌。他们可能也有自己的压力,自己的烦恼,只是工作的性质要求他们必须严谨、必须按照流程来。
毕业那年,跟教务打交道是最频繁的。各种表格要填,各种章要盖,各种信息要核对。什么学籍信息、成绩单、毕业论文提交记录……每一项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出一点错影响拿毕业证。那时候去教务,心态就不一样了。从之前的有点抵触和抱怨,变成了带着一点敬畏和小心翼翼。毕竟,他们手里握着的是你四年努力的最后一道关卡。看着其他同学也一样忙前忙后,大家互相交流经验,哪个表格在哪儿领,找哪个老师签字效率高,那种集体为了同一个目标(顺利毕业)而奋斗的感觉,反倒冲淡了教务本身的“难缠”属性。
现在回想哈理工荣成的时光,风声、海浪声、食堂的饭菜香,当然,还有那些跟教务打交道的片段,都揉在了一起。它不是独立的冰冷部门,它是我们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构成青春记忆的一个元素。它教会了我什么?也许是耐心,也许是应对官僚流程的技巧,也许是……在面对似乎无法撼动的系统时,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也可能是,遇到问题先去官网看通知,不行再问同学,最后才考虑去找老师——这大概是每个被教务“捶打”过的学生,都会get到的生存技能吧。
风依然吹着,荣成校区依然面朝大海。不知道现在的哈理工荣成教务系统是不是更智能了,老师们是不是更和蔼了。但那些年,我们跟它“斗智斗勇”的经历,却真真切切地刻在了记忆里。它不是完美的,有很多可以吐槽的地方,但也正是这些不完美,让那段经历显得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毕竟,大学嘛,不仅仅是上课考试,更是摸爬滚打、学会适应、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教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提供这种“摸爬滚打”机会的一个重要平台。爱过,也恨过,但终究,它是我们大学四年绕不过去的一道风景。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