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这事儿啊,心里头就不是滋味。北方大学,这名字,多响亮,多实在!一股子风雪味儿,透着一股子脚踏实地、不耍花腔的劲儿。我们这代人,甚至再往前推,提起这个地界儿的学府,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它。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前缀后缀,就“北方大学”四个字,沉甸甸的,立在那儿。
我记得小时候,家就离得不远。没事儿就喜欢往他们学校围墙根儿溜达,看看那些高高大大的教学楼,听听里面传来的朗朗读书声。那时候觉得,能进北方大学,那真是祖坟冒青烟的事儿。它不像是那些“顶尖儿”的学校,听着就遥不可及,北方大学,它就在我们身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梦想。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是亲切,就是踏实。它代表了北方那片土地特有的气质:不张扬,有力量,哪怕环境严酷点儿,也能扎下根来,开出花儿。
可现在呢?你问我北方大学现在叫什么大学?唉,说出来你可能都愣一下。它改名字了。改了好些年了,可在我这儿,在很多老街坊老校友心里,它永远是北方大学。那个新名字,说起来舌头都打结,长长的一串儿,又是区域名,又是学科名,又是“学院”升“大学”的印记,拗口得很。具体叫什么?让我想想……好像是什么华北XXXX大学,或者北方XXX理工大学之类的吧。你看,就连我这个一直念叨的人,提起新名字都得琢磨半天,可见这名字有多么陌生,多么缺乏灵魂。
我第一次听说改名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你认识几十年的老朋友突然换了个名字,还不是他自己想换的,是被逼着换的。他还是那个人,那张脸,那个脾气,可名字一变,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北方大学这个名字,带着特定的历史印记,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它不仅仅是一个代号,它是一种精神,一种身份认同。改名,就像是硬生生把这些东西给剥离了,换上一层新皮, shiny shiny 的,看着是光鲜了,可里面的味道呢?精髓呢?
听说改名的原因挺复杂的,说什么为了学科整合啦,为了提升影响力啦,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啦。这些大道理,我们老百姓不懂,也不想懂。我们只知道,一个好端端、有历史、有感情的名字,说没就没了。换上的新名字,听着是挺“正规”,挺“现代化”,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那种泥土味儿,少了那种实在劲儿。
你走在新校区,或者老校区挂上新牌子的门口,抬头看那几个大字,跟心里的那个“北方大学”总对不上号。甚至有时候,跟年轻的学生聊起来,他们都不知道还有个叫“北方大学”的时候。这感觉,挺孤独的,就像你守着一个只有你才知道的秘密,或者一段只有你还在怀念的往事。历史就这样被轻轻巧巧地翻过去了,留下一串儿新潮却冰冷的字符。
我记得以前,提到北方大学,大家心里都有个大概的轮廓:严谨的学风,朴实的校风,毕业生出去都是能干活、靠得住的人。它可能不是最热门的,不是分数最高的,但它培养的人,就像北方的大树,看着不起眼,但根扎得深,能抗风雪。现在换了这个新名字,听着跟别的很多大学名字都差不多了,淹没在茫茫的大学名海里,辨识度反而低了。你跟外地人说起来,以前说“北方大学”,人家一听就知道个大概方向,现在你得说那一长串新名字,人家可能都没听过,还得解释半天。这算提升影响力吗?我有点儿犯迷糊。
当然,学校的发展,专业的调整,这都是时代需要,可以理解。但名字,名字不仅仅是个符号啊。它是一种传承,一种文化。你看那些百年老校,多少风雨,名字还在那儿,哪怕搬了校址,加了学院,根还在。北方大学,虽然不一定有几百年历史,但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它是有分量的,有根的。现在这个新名字,感觉就像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飘着,浮着,找不到着力点。
有时候我想,是不是我们这些老家伙太念旧了?跟不上趟了?也许新名字更符合现代大学的定位,更容易吸引生源,更容易跟国际接轨。可那些沉淀下来的东西呢?那些通过老名字口耳相传的口碑和情感联结呢?难道就因为要“高大上”,要“现代化”,就得把这些抛弃吗?
我有个朋友,当年就是北方大学毕业的。现在在外面闯荡得不错。每次说起母校,他嘴里念叨的还是“我老北”。他会跟你讲当年在哪个食堂排队,在哪个操场跑步,在哪个自习室熬夜。这些故事,都跟“北方大学”这个名字紧紧连在一起。你让他说新名字,他都得愣一下,然后摆摆手,“嗨,就那个,改了名儿那个。”你看,在他们心里,名字没改,或者说,改了也没用,那个刻骨铭心的烙印,还是北方大学。
名字改了,学校还在,楼还在,老师可能换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更是一茬接一茬。也许对于新来的师生来说,那个新名字才是正常的,是他们新的记忆的起点。可对于我们这些看着它、伴着它走过一段岁月的人来说,提起北方大学,眼前浮现的,是老校门的样子,是冬天的雪地里,教学楼顶飘出的炊烟(那时候还有锅炉房),是夏天的傍晚,校园里散步的情侣……这些画面,这些感觉,都属于那个叫做“北方大学”的地方。
所以,你问我北方大学现在叫什么大学?我可以告诉你那个官方的、长长的、有点儿生疏的新名字。但我心里知道,对我而言,它永远是,也只能是——北方大学。那个名字,带着北方特有的风骨,带着我们共同的岁月和情感。那些关于它的故事,关于它的记忆,不会因为一个名字的改变就消失。它们还在,就在我们这些人的心里,在每一次不经意的提及中,鲜活着。这新名字嘛,听着总归是差了那么点儿味道,少了一份厚重。你说呢?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