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北京外事学校
北京外事学校
0人回答
7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4 10:59:24
188****3100
2025-05-04 10:59:24

说起北京外事学校,脑子里总能浮现出一幅画面:一群穿着得体、笔挺校服的年轻人,脸上带着几分初入社会的青涩,又有着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憧憬的眼神。它就那么静静地立在那儿,在望京——那个曾经只是乡野,如今却高楼林立、国际气息越来越浓的地方。想想看,它见证了望京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它培养的学生,不也正是这座城市与外部世界打交道、不断变化的缩影吗?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这学校,一听“外事”,总觉得高大上,是不是都是要出国啊,或者以后去大使馆工作?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单一。它确实是北京市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外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但这“外事”二字,包含的可太多了。它不是大学里那种纯学术研究,更不是普通高中。它教的是实打实的技能,是与人打交道、是服务、是沟通,而且是带着国际视野的沟通。

我有个远房亲戚的孩子,几年前就在那里上的学。那时候,孩子其实成绩不算拔尖,但模样周正,口齿伶俐,家里觉得走学术的路有点悬,就琢磨着找个有一技之长的学校。听人推荐了外事学校,说是学外语,学礼仪,学涉外事务。去了之后,简直像是换了个人。你知道吗?以前在家懒散得很,衣服乱穿,说话没个分寸。到了学校,每天校服穿得板板整整,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放假回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跟长辈说话都带着敬语,语气也变得更柔和。这变化,真不是装出来的,是那种环境慢慢浸润出来的。

学校不大,不像有些职业学校那样占地几百亩,它更像一个精致的小院落,小而精,这倒是挺符合“外事”的调性,做什么都讲究个“得体”。它不像普通中学那样盯着高考那根指挥棒转,它的目标更直接:让你成为一个能在各种涉外场合派得上用场的人。所以,除了英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这些语言课程是重头戏,还有很多听起来就挺特别的课,比如社交礼仪会议服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航空服务等等。这些课,都不是死记硬背的,很多都是实践操作,模拟场景。老师会教你怎么迎接客人,怎么摆放餐具,怎么处理突发状况,甚至连怎么走路、怎么微笑都有讲究。

你可能会说,这些学了有什么用?现在到处都在讲学历,中专文凭能做什么?哎,话不能这么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有些岗位,还真就得是这样有专业技能、又懂规矩的人才能胜任。想想那些国际会议大型活动高级酒店航空公司……需要大量的服务型人才,但不是谁都能干的。你得懂外语,得有耐心,得会察言观色,得能代表一个地方、一个机构的形象。外事学校培养的,恰恰是这方面的人才。他们也许不是坐办公室里搞研究的,但他们是一线的执行者,是对外交流具体窗口

那些孩子们,当年考进外事学校,有的可能是因为成绩,有的可能是因为兴趣,有的也许是家里安排的。但进了那个门,就像进了一个小小的国际社区预备营。他们在这里学会了用另一种语言思考,学会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恰当表达自己,学会了如何用专业的态度去面对各种人和事。这些东西,书本上是学不来的,它需要在那种特定的氛围里去感受,去模仿,去练习。

当然,也有现实的一面。不是每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都能直接飞黄腾达,去联合国或者去跨国公司做高管。大部分毕业生,还是从基层做起,在酒店的前台、机场的地面服务、旅行社的接待、公司的行政助理等等岗位上磨练。但他们身上那份从容、那份得体、那份语言能力,往往能让他们比同龄人有更多的机会,也更容易在职场上站稳脚跟。

曾经有人觉得职业学校是“差生”去的,这种想法太偏颇了。这个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需要搞科研的,也需要会服务、懂沟通、能把具体事情办漂亮的人。尤其是在北京这样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外事人才的需求是持续存在的,而且要求越来越高。

我看着那个亲戚家的孩子,现在在一家不错的公司做涉外助理,平时跟外国人打交道一点不怵,处理问题也挺利索。他说,当年在学校学的那些看似琐碎礼仪口语练习,现在回过头看,真是太有用了。那些东西,不是知识点,是看世界的角度,是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所以,北京外事学校,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所学校,它是北京世界之间无数个小小连接点人才储备库。它培养的不仅仅是会说几句外语的人,更是懂得如何代表北京、如何服务国际交流、如何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找到自己位置的年轻人。他们是这座城市低调而重要的一部分,就像望京那些看似普通、实则支撑着城市运转的楼宇一样。它可能不像北大清华那样光芒万丈,但它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有自己默默耕耘的一方天地。而且,你去看学校门口那些孩子,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希望,这本身,就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