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首先,最最普遍,也是最容易让人误解的,就是把末端治理当成清洁生产。你看,那些工厂,烟囱冒着灰,废水哗啦啦地流,然后呢?他们砸钱上了个除尘器,修了个污水处理站,就拍着胸脯说自己在搞清洁生产了。这算清洁生产吗?拜托!清洁生产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是从源头预防!是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考虑环境影响,在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想着怎么少用原料、少用能源、少产生废物、少排放污染物。你等到污染物都造出来了,再去想办法抓、去处理,那叫亡羊补牢,那是环境治理,是没办法了才走的最后一步棋。清洁生产是未雨绸缪,是让羊别跑出去。把末端治理算作清洁生产的措施?门儿都没有!这是两码事,逻辑起点就不一样。
再来,还有一种“措施”,看起来挺美,听起来也挺“绿色”,那就是绿色洗白(Greenwashing)。企业可能搞个声势浩大的宣传,印一堆漂亮的小册子,说自己用了点可回收的包装纸,或者给员工发了个环保袋,再或者种了几棵树,就说自己是环保企业、清洁生产的模范了。可扭头看看他们的生产车间,高耗能高污染的设备照样转,危险废物处理得不明不白,员工的工作环境都一股子怪味儿。这种花架子、表面文章,根本没有触及生产过程的实质性改变,没有真正减少对环境的负荷。它更像是一种公关手段,用来哄骗消费者,给企业脸上贴金。你跟我说这是清洁生产的措施?呵呵,这是自欺欺人,也是在愚弄公众。真正的清洁生产,是得实实在在地改工艺、换设备、优化管理,那些都是要真金白银投入、要冒技术风险、要啃硬骨头的。搞几场“环保秀”就想蒙混过关?那不是清洁生产,那是拙劣的表演。
还有一种操作,也绝对不能算在清洁生产的账上,那就是转移污染。比如说,某个地方环保要求严了,企业的某些高污染环节成本高了,怎么办?得,“惹不起躲得起”,把这些环节外包出去,包给那些环保标准低、监管没那么严的小企业,甚至干脆搬到环保要求更宽松的地区去。污染物呢?还在产生,甚至因为外包的小企业技术更落后、管理更粗放,污染可能反而更严重了。只不过污染源从一个地方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从大企业的名下转移到了小企业或者其他地区的账上。这种行为,是典型的只扫自家门前雪,把环境责任甩锅。这跟清洁生产的理念完全是南辕北辙!清洁生产强调的是在整个产业链、产品生命周期内考虑环境影响,是负责任地对待地球这个大家园。你把垃圾扫到别人家门口,甚至扫到看不见的地方去,然后说自己家里干净了,这叫什么清洁?这叫自私自利,叫饮鸩止渴。
再说说那些所谓的“效率提升”,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本不在环境上,只盯着成本缩减。当然,很多清洁生产的措施确实能带来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比如优化工艺减少物料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但这得看你的驱动力和综合考量。如果一个企业上马一个项目,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比如压榨工人劳动时间、降低环保投入标准、使用廉价但污染大的原料,虽然短期内可能看起来“更有效率”了,但如果这个过程是以牺牲环境、牺牲员工健康为代价的,那它就不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那种眼里只有钱,为了省几个铜板不惜给环境挖坑的行为,跟清洁生产一点关系都没有。别拿效率说事儿,得看你这效率是怎么来的,付出了什么隐性代价。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特别隐蔽,就是那种小修小补,却号称“全面升级”。比如说,一套老旧设备,能耗高、物料损耗大、故障率高,企业可能只是修修补补,换个小零件,刷个漆,然后对外宣称“我们正在进行设备升级,以实现清洁生产”。真正的清洁生产会考虑淘汰落后产能,引进更先进、更环保的技术和设备,会彻底优化甚至重构生产流程。那种在落后基础上打转,做点无关痛痒的改动,就想蒙混过关?那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清洁生产需要的是刮骨疗毒的决心,是凤凰涅槃的勇气,而不是东墙破了补西墙的敷衍塞责。
总之,企业清洁生产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几项措施清单,它是一种理念,一种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一种负责任的态度。那些只重末端、不顾源头的治理,那些粉饰太平、玩弄概念的洗白,那些转嫁矛盾、逃避责任的转移,那些唯利是图、不计代价的效率提升,以及那些修修补补、得过且过的敷衍,统统都不能算作企业清洁生产的措施。认清这些,才能真正看透一些企业在玩什么把戏,才能推动真正的、有意义的清洁生产实践。这事儿,来不得半点虚的,得实实在在、刨根问底地去做。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