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来,“jelly”这词儿,看着简单,写着也挺直白,可真要到了嘴上,尤其对不少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哥们儿姐们儿来说,还真能卡那么一下壳儿。不瞒您说,我刚学那会儿,也在这词儿上栽过跟头,把它跟“果冻”这个具体物件儿联系起来,心里头琢磨着那滑溜溜、颤巍巍的模样,嘴里却不知道该怎么把它熨帖地发出来。
其实啊,“jelly”的发音,拆开了看,一点儿都不复杂。关键就在那几个音标上。咱们不谈那些弯弯绕绕的学术理论,就说说它听起来是个啥感觉。首先,第一个字母,“j”,这可不是汉语拼音里的那个“j”哦,差老远了去了。它发的是一个浊辅音,听着有点像汉语拼音“zh”和“r”揉在一起,但更柔和,声音是从喉咙里出来的,舌尖是抵住上颚前部的,然后迅速离开,同时声带要震动。您试试看,说“猪”,再把声带震动起来,是不是有点那个意思了?英语里的“j”,就像是把“juice”(果汁)开头那个音拎出来,再把“jump”(跳)开头那个音拎出来,它们都一样,都是那个浊辅音 /dʒ/。所以,“jelly”的第一个音,就是这个 /dʒ/。感觉就像是嘴巴撅起来一点点,然后“滋”地一下,带点儿震动。
接下来是“e”,这个元音。它发的是一个短元音,音标是 /e/。这个音可太普遍了,在很多单词里都能见到,比如“bed”(床),“pen”(钢笔),“red”(红色)。它听起来有点像汉语拼音里的“e”,但嘴巴要张得比发“饿”的时候更大一点点,舌头放松,位置比较低。想象一下,您被人突然吓了一跳,嘴里不自觉地发出一个短促的“哎?”那个音,是不是跟 /e/ 有点像?所以,“jelly”的第二个音,就是这个 /e/。发音的时候,舌头要放平,嘴巴自然张开。
最后是“lly”这部分。别看它俩“l”连在一起,发音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l”的音,音标是 /l/。这个音是舌侧音,发音的时候舌尖要抵住上颚前部,气流从舌头的两侧出来。听起来就像汉语拼音里的“l”,比如“力”(li),“拉”(la)。但英语里的“l”有一个细节要注意,尤其是它在词尾或者辅音前的时候,会发一个所谓的“dark l”(暗l),舌根会稍微抬高一点。但在“jelly”里,“l”后面跟着元音,所以它发的是一个比较“light”(亮)的 /l/。就是舌尖抵住上颚前部,然后舌头两侧留出空隙让气流通过,同时声带震动。很简单,就是“了”或者“拉”那个音,带点儿颤音。
再后面的“y”,在这里发的是一个短元音 /i/。这个音跟汉语拼音里的“i”很像,比如“衣”(yi),“里”(li)。舌头靠近上颚,但不是完全抵住,嘴角往两边咧开一点。所以,“jelly”的最后一个音,就是这个 /i/。
把这几个音串起来,就是 /dʒeli/。慢点儿来,/dʒ/ - /e/ - /l/ - /i/。连起来念,就像是“杰-丽”。但请注意,这里的“杰”不是汉语拼音“jie”那个音,而是那个带震动的 /dʒe/ 的组合音。而“丽”也不是汉语拼音“li”那个音,而是 /li/ 这个组合音。重音在哪里呢?在第一个音节,“je”。所以要读成 'jelly。听起来就像是 “杰” 的音稍微长一点、响一点,然后迅速过渡到后面的 “li”。
您可以在网上找一些英语词典网站,比如牛津、剑桥,它们都有真人发音或者高质量的语音合成。点开听一听,跟着模仿。这是最好的办法。耳朵听到了,嘴巴跟着动,比看文字解释强一百倍。刚开始可能觉得有点别扭,读出来的声音跟原声不太一样,没关系,多听多练。就像学唱歌一样,一开始唱跑调,慢慢就能找准音了。
我记得我学这个词的时候,老是在 /dʒ/ 这个音上犯愁。总觉得发不出来那种“滋滋”带点儿嗡嗡声的感觉。后来老师给了个小窍门,让我先试着发汉语拼音的“日”(ri),然后保持舌头的位置不动,只是把嘴唇稍微往前撅一点,再试着发力。或者,先发汉语拼音的“之”(zhi),然后舌尖稍微往后缩一点,再试着发。再或者,最简单的,就是模仿。听标准发音,然后跟着重复。重复一百遍,一千遍。耳朵听麻了,嘴巴也就习惯了。
别光顾着发音,这词儿的意思也要琢磨透。“jelly” 最常见的意思就是果冻,那种甜甜的、颤颤巍巍的、小朋友最爱吃的东西。红的、黄的、绿的,各种颜色,各种口味。想象一下,夏天的时候,从冰箱里拿出一碗冰凉的果冻,舀一勺放进嘴里,那种冰爽和Q弹的感觉,就是“jelly”带给你的第一印象。
但“jelly”可不止是果冻这么简单哦。在英式英语里,它还可以指那种用煮过的水果汁加糖和果胶做成的果酱,尤其是没有果肉的、比较透明的那种。跟美式英语里的“jam”(通常带有果肉的果酱)略有区别。所以,当你听到一个英国人说“peanut butter and jelly sandwich”(花生酱和果酱三明治)的时候,他说的“jelly”很可能就是那种透明的果酱。
除此之外,“jelly”还有一些引申义,虽然没那么常用,但也挺有意思的。比如,它可以形容某种物质的质地,像果冻一样,软软的、颤颤巍巍的。有时候,形容一个人的腿因为害怕或者紧张而发软、发抖,也可以说“his legs felt like jelly”。想象一下,站在高处往下看,或者在公共场合发言,紧张得双腿发软,那种感觉,就像是腿变成了两根果冻。
还有一种用法,比较口语化,尤其是在英式英语里,“jelly” 可以是 “jealousy”(嫉妒) 的缩写或者替代词。当你听到有人说“He's got the jelly”或者“She's showing her jelly”,意思就是“他嫉妒了”或者“她表现出了嫉妒心”。这个用法挺生动的,把嫉妒这种情绪跟果冻那种黏糊糊、让人不舒服的感觉联系起来了。
所以,你看,一个简单的词儿,“jelly”,发音有讲究,意思也挺丰富。从美味的果冻,到透明的果酱,再到形容腿软、甚至是嫉妒的情绪,它承载的东西可不少。学习一个英语单词,不能光记住它的翻译,还得知道它怎么发音,怎么用,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什么不同的意思,它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这样学起来,才更有趣,更生动。
回到发音上来,别怕读错。哪个学语言的人没读错过呢?我刚学英语的时候,把“chocolate”(巧克力)读成了“cho-co-late”,把“vegetable”(蔬菜)读成了“ve-ge-table”,闹了不少笑话。但那又怎么样呢?错了就改,听听标准发音,再自己练练。每一次读错,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关键是敢张嘴,敢模仿。
所以,下次再看到 “jelly” 这个词,别犹豫,大胆地按照 /dʒeli/ 的音标读出来。记住那个带震动的开头 /dʒ/,那个短促的 /e/,那个亮亮的 /l/,还有最后的 /i/。把重音放在前面,'jelly。然后在脑海里浮现出五颜六色的果冻,或者透明的果酱,甚至是一个紧张得腿发软的人。把声音、意思、画面结合起来,这个词儿就彻底是你的了。
语言这东西,就是要多听、多说、多练。没有捷径。就像学游泳,光看书是学不会的,得跳下水去扑腾。学发音也一样,光看音标不够,得张嘴发出声音,去模仿,去感受。慢慢地,你的舌头、嘴唇、声带,就会习惯这些新的发音方式。
总之,关于“jelly”怎么读,记住核心是 /dʒeli/,重音在前,听起来像“杰丽”。但更重要的是,多听原声,大胆开口练习。别纠结那一点点差别,先追求“像”,再追求“准”。慢慢来,你会发现,把一个英语单词读准确,那种感觉,还挺有成就感的!就像吃到了自己亲手做的jelly,甜到心里。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