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记得当初挤破头也要考进来时的意气风发吗?记得父母脸上的荣光,朋友投来的羡慕眼神吗?那时候,“公务员”这三个字,简直就是人生赢家的入场券。意味着稳定,意味着旱涝保收,意味着一眼就能看到的人生蓝图,不会有太大的波澜,也不会有太多的风险。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各行各业都卷得死去活来的时候,体制内的围城,外面的人更想进去,觉得那是唯一的避风港。
可进来了才知道,这“避风港”的风浪,跟你想象的不太一样。
工作内容?哦,大部分时候,不是你想的经天纬地、为民请命。更多的是填不完的表格、写不完的材料、开不完的会议、走不完的流程。有些事鸡毛蒜皮到让你怀疑人生的意义,有些事形式主义到让你觉得自己在演戏。你的专业技能?抱歉,很多时候派不上用场,或者已经被磨平了棱角,变成了通用型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搬。今天让你写个通知,明天让你接待个检查,后天让你负责收发室的快递。琐碎,无边的琐碎,一点点吞噬着你的热情和锐气。
晋升?那更是一场马拉松,还是选手巨多、跑到一半可能规则就变了的马拉松。论资排辈,看背景,看站队,看运气,看领导喜不喜欢。能力重要吗?重要,但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那个。你可能熬了很多年,兢兢业业,结果一个刚来没多久、情商高会来事的年轻人,就轻轻松松“弯道超车”了。那种失落感,那种不公平感,能像针一样扎得你生疼。一眼望到头的人生,不只是稳定,也是停滞。那条晋升通道,远比你想象的要狭窄,而且拥挤不堪。
人际关系?复杂!特别复杂!没有市场竞争的简单粗暴,体制内的人际像是一张无形的网,你得小心翼翼地在里面行走。站队是个技术活,说话更是门艺术,多说一句可能惹麻烦,少说一句可能错过机会。论资排辈是常态,年轻人端茶倒水、跑腿打杂是“应有的磨炼”。有时候,你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处理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和弯弯绕绕。心累,真的心累。你以为的“单纯”,只是你没看到水面下的暗流涌动。
收入?刚进去那几年,工资条可能让你羞于启齿。别看社会上总说什么“灰色收入”,那是极少数、过去式或者跟你没啥关系的事儿。大部分普通公务员,拿着固定的工资,涨幅微小。面对高得离谱的房价,面对将来孩子教育的天价,面对时不时生病的医疗支出,那点儿“稳定”的工资,真的够吗?你看着同学在外面创业成功、跳槽翻番,心里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焦虑,是躲不掉的,甚至比在外面闯荡的人更焦虑,因为你连“闯”的机会都没有。
个人成长?这可能是最致命的一点。长期处于一个变化缓慢、流程固定的环境,你的市场化技能在退化。你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请示汇报,习惯了“等”和“靠”。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而你,可能还在用着几年前的软件,写着几年前的公文。你的思维模式逐渐固化,风险承受能力越来越弱。离开了这个舒适圈,你还剩下什么?你还能靠什么吃饭?
当所有这些不满意、不甘心、压抑和焦虑 накопились (积累) 到一定程度,你开始后悔了。你怀念刚毕业时的闯劲,怀念在外面公司没日没夜加班但能快速成长的日子,怀念那种凭借自己的能力就能获得认可的感觉。你看着体制外的世界,觉得哪里都比现在有活力,哪里都比现在有奔头。你想跳出去,你想重新开始。
可这时候,你猛地发现,太晚了。
年龄上,你不再是那个“应届生”,不再是市场上的香饽饽。很多体制外的公司,35岁就成了隐形的门槛,甚至更低。你在这个温室里待了几年、十几年,最好的年纪,可能已经耗在这里了。你想跳,人家愿意接吗?接了又能给你什么职位、什么薪水?
技能上,你发现自己与市场严重脱节。体制内练就的那些“绝活”——写报告写到领导满意、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或者反过来)、在各种复杂关系中游刃有余——在外面不值钱。市场要的是能直接创造价值的人,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是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人。你,可能需要从头学起,而你的学习能力,在安逸的环境里,可能也已经退化了。
思维模式上,你习惯了求稳,习惯了规避风险,习惯了按部就班。市场的法则却是竞争、创新、快速迭代、拥抱变化。你可能连辞职的勇气都需要攒很久很久,因为你害怕不确定性,害怕失败,害怕失去现在这一点点可怜的“稳定”。
沉没成本太高了。你已经在这个轨道上跑了这么多年,付出了青春、付出了精力。放弃意味着这些投入可能付诸东流。而且,你的家人、朋友,可能已经习惯了你“稳定”的工作,你的社会身份也和“公务员”紧密绑定。你想改变,面临的可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和不理解。
更别提现在的大环境。经济下行,各行各业都在裁员,就业市场也一片哀嚎。外面真的比体制内更好混吗?不一定。这让那些想跳出去的人,更加犹豫,更加不敢。于是,后悔就像一团暗火,只能在心里灼烧,却不敢付诸行动。
你看那些真正跳出去且混得不错的人,大多是在体制内待的时间不长,趁着年轻有冲劲、技能还没完全生锈的时候就果断抽身了。或者,他们本身就有着极强的能力和明确的目标,体制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跳板或者短暂的停留。而更多的人,等到真的忍无可忍、后悔不已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被这座“围城”彻底同化、彻底“驯化”了。
晚了,是年龄晚了,是技能晚了,是思维晚了,更是勇气晚了。你被安逸腐蚀了,被稳定绑架了。你还能做什么?大部分人选择了继续熬。一边后悔,一边自我安慰,一边得过且过。安慰自己“至少稳定啊”、“外面更残酷啊”、“再等等也许有机会呢”。可心里的那份不甘和悔恨,却像跗骨之蛆,甩也甩不掉。
看看周围那些油腻的中年同事,他们的今天,是不是你的明天?那种眼神里的麻木,那种言语里的圆滑,那种身体上的懈怠,是不是正在你身上慢慢显现?你害怕变成他们,可又觉得自己正在一步步走向那个结局。
后悔,像潮水一样,在你某个失眠的夜晚,在你看到某个昔日同窗光鲜亮丽的朋友圈时,在你处理某个无比傻逼的形式主义工作时,悄悄地淹没你。可是,潮水退去,你依然被困在原地,动弹不得。因为晚了,真的晚了。这是很多公务员心中无法言说的痛,也是他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那份后悔,只能自己慢慢消化,或者,直到最后彻底麻木。这就是围城的故事,不过这次,主角是那些曾经被“稳定”迷住了双眼的追梦人。只是梦醒时分,发现代价太大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