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高考易混淆成语100组
高考易混淆成语100组
0人回答
13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3 11:35:33
188****3100
2025-05-03 11:35:33

高考那年,最让我头疼的,不是什么复杂的立体几何,也不是变态的物理大题,而是那些看似孪生兄弟、实则八竿子打不着的成语对儿。你想想,一百组,一百组啊!光是看着那个数字,脑子里就开始嗡嗡响,仿佛看到它们个个都穿着相似的马甲,站在那里冲你狞笑,就等着你在选A还是选B的刹那,一个不留神,栽个大跟头。

这些成语,真是中文里的“高级陷阱”。它们不欺负你生僻,偏偏就玩儿“似是而非”。词儿你可能都认识,意思你也大概明白点儿,但搁一块儿,就拧巴了,就分不清那毫厘之差。比如,危言耸听骇人听闻,是不是觉得都是说事儿吓人?可细品呢,危言耸听,是说话的人“故意”夸大事实,制造恐慌,主语是人,动作是说,目的是“听”的人;而骇人听闻,说的是事情本身“太”可怕、太惊人,让人震惊得没边儿,主语是事儿,是这事儿的性质。一个是“说”的策略,一个是“事”的性质。完全两码事!考卷上给你一段新闻,问你记者是危言耸听还是这事儿骇人听闻,嘿,一字之差,分数就没了。

再来一对儿,望文生义顾名思义。初看是不是觉得都是从字面理解意思?错了!大错特错!望文生义,那是贬义,是毛病,指不深入理解,光凭字面就瞎猜意思,结果常常猜错,闹笑话。比如“空穴来风”,本意是有了洞穴才招风,比喻事出有因,结果多少人望文生义理解成“凭空捏造、毫无根据”?唉!而顾名思义呢?这通常是中性甚至偏褒义,是指名称很恰当,一听到名字就能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或性质。比如“计算机”,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计算的机器,这个理解是对的。你看,一个是在错误地猜,一个是在恰当地理解,这天壤之别啊!

还有无微不至无所不为。哦哟,这对儿可太经典了!字面上看着都有“无不”,结果意思南辕北辙无微不至,说的是关怀、照顾得非常周到、细致,连极小的地方都考虑到了,暖暖的,是赞扬。像妈妈对孩子的爱,无微不至。而无所不为呢?这是彻头彻尾的贬义!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没有任何顾忌。那些贪官污吏,为了钱无所不为。你看,一个好到骨子里,一个坏到流脓,就差在中间那一个字上。想想看,如果作文里你想夸老师关心同学,结果写成了老师对我们无所不为……作文老师估计得哭笑不得

不得不提的还有差强人意强差人意……等等,你别笑,真有人这么写!其实根本就没有“强差人意”这个成语,这是生造出来的。差强人意是什么意思?不是“让人感觉很差”,而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这才是真正的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考试时看到“某某的表现差强人意”,那意思是说他表现“还行”,过得去,不是糟透了。这种微妙至极的理解,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高考前的日子,我就是被这“一百组”成语反复折磨。每天背啊,抄啊,做题啊,错啊,再背啊。感觉它们就像一百个狡猾的对手,躲在书本和试卷的角落,就等着我稍有懈怠就跳出来咬一口。有时候看着两个成语,觉得它们简直长得一模一样,含义也模糊成一团,脑子里乱成一锅粥。只能逼着自己,去抠那个最核心的字眼,去想它们最初的语境,去对比那个细微的差别

这不是简单的背诵任务,这简直是一场对语言理解深度的考验。它逼你不再浅尝辄止,不再囫囵吞枣。它让你明白,中文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精确性丰富性,每一个词,每一个字,甚至字的顺序,都可能影响到整个表达的褒贬轻重。掌握这些易混淆成语,就像是拿到了一把把打开语言宝库的钥匙,让你能更准确、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更透彻地理解别人话语中的言外之意

当然,一百组,浩如烟海。考场上,你不可能百分之百确定每一个。但那些高频出现极易混淆的,比如前面说的几对,还有像不胫而走(消息传播快)和不翼而飞(东西丢失),约定俗成(经过长期使用而形成)和习以为常(习惯了不觉得奇怪),侃侃而谈(从容不迫地谈)和夸夸其谈(空洞地吹嘘),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和身体力壮(身体强壮)……等等等等,它们就像拦路虎,必须得下功夫去辨析清楚

方法嘛,无非就是多读,多看,多用。把这些成语放到具体的句子,具体的语境里去理解,去感受。光看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得看到它们活生生地出现在文章里,新闻里,甚至对话里,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有时候,自己试着用它们造句,错了,老师或同学给你指出来,那个印象反而刻骨铭心

说到底,高考考这些易混淆成语,不是为了刁难我们,而是希望我们能成为驾驭语言的主人,而不是被语言牵着鼻子走可怜虫。虽然过程很痛苦,很熬人,但当你在考场上,面对那道成语辨析题,能够毫不犹豫地选出正确答案时,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真是难以言表。而这份对语言细致入微的把握能力,也将伴随你受益终生。那些曾经让你头疼欲裂的一百组成语,终将成为你语言道路上的基石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