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这个名字,脑子里第一反应跳出来的不是冷冰冰的建筑群,也不是贴在墙上那些规规矩矩的校训。不,真要说起来,那地方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个符号,一种特别的温度,甚至是一股子掺杂着机油、金属切削液还有青春荷尔蒙的奇特味道。它就那么静静地,或者说,生机勃勃地,矗立在那儿,见证着一茬又一茬年轻人,从懵懂的模样,慢慢打磨出了一身的技能。
我不是那里的毕业生,甚至当年中考填志愿,压根儿就没敢把手伸向那片区域。你知道,在很多人,特别是我们那会儿的家长眼里,技校嘛,总觉得是给那些“读不上去”的孩子准备的。这话听着挺刺耳的,但那真是当时的普遍认知,一种带着偏见、但又不得不承认其存在的社会现实。可我身边偏偏就有朋友,有邻居家的哥哥姐姐,一头扎了进去。他们告诉我,那感觉完全不一样。书本上的死知识少很多,更多的是上手、是操作、是把图纸上的东西真真切切地做出来。
还记得有一次,陪朋友去他们学校找人,穿过那道挂着“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牌子的门,空气里瞬间就不一样了。不是大学校园里那种弥漫着咖啡味儿和图书馆旧书味儿的文艺气息,也不是高中教室里那种紧张兮兮的卷子味道。这里是躁动的,是工业的,是带着汗水和热量的。走进他们的实训车间,哇!那场面,跟我在电视里看到的完全是两码事。巨大的机床矗立着,有些在低沉地轰鸣,有些则发出唰唰唰、嗤嗤嗤的切削声。地上有零星的金属碎屑在灯光下闪着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合了钢铁、机油、还有电焊那特有的焦灼味儿。学生们穿着工作服,有的正聚精会神地操作着机器,眼神专注得不得了;有的则围在一起,小声讨论着什么。那感觉特奇妙,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真实的小工厂,每个人都像模像样地忙碌着,不是演习,是真的在学一门吃饭的手艺。
朋友指着一台不知道叫啥名字的复杂机器说:“你看,这玩意儿,我们得一点一点学,拆了装,装了拆,搞明白里面的原理。不是光听老师讲就行,手得巧,心更得细。”我当时就愣住了。是啊,我们这些在普通高中里死磕数理化的,好像总是飘在半空中,离地面的真实世界隔着一层。而他们,是直接扎进了泥土里,去感受那些冰冷而又充满力量的机电世界。
这年头,大家总爱谈什么“学历至上”,好像非得拿到个本科、硕士文凭,人生才算开了挂。可我越来越觉得,这话得两说着。这个社会,不能没有工程师、设计师,但同样不能没有能把图纸变成现实的技师,不能没有懂得如何操作、维护、甚至改良机器的工匠。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以及许许多多像它一样的技工院校,培养出来的,就是这种工匠精神的传承者。他们手里拿的不是论文,是工具;他们打交道的不是抽象的概念,是具体的设备和复杂的线路。这份踏实,这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追求,难道不比那些花里胡哨的理论来得更实在吗?
我有时候会在网上看到关于这所学校的新闻,比如他们又和哪个企业合作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又达到了多少。这些数据挺重要的,说明了它的办学成果,说明了社会对它培养的人才的需求。但对我来说,更触动我的,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细节。比如哪个学生为了完成一个作品,在实训车间里待到深夜;比如哪个老师,为了让学生彻底掌握一个难点,掰开了揉碎了地讲,手把手地教。那些画面,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但通过朋友的描述,通过一些零星的了解,都能感受到那股子劲儿——一股子要学真本事、要靠自己的双手闯出一片天的劲儿。
这几年,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了,提倡什么“大国工匠”。这挺好的,是对这种教育模式和人才价值的一种肯定。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作为区域内一所颇有历史和影响力的技校,无疑是这场变革中的一份子。他们也在变,课程设置可能更贴近现代工业的需求了,设备也更新换代了。但我想,最核心的东西,应该没变吧?那种对实操的强调,那种对技能的敬畏,那种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朴素目标。
校园里的青春,在哪里都一样,有欢笑,有迷茫,有拼搏,也有偷偷摸摸的小心思。但在机电工程学校,这份青春可能还多了一层硬朗的底色。它不只有篮球场上的汗水,可能还有维修电路时被电笔不小心触到的麻意;它不只有图书馆里的安静,可能还有车间里震耳欲聋的机器声。这里的学生,他们的梦想可能不是坐办公室吹空调,而是能在生产线上独当一面,能用自己学到的机电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去创造价值。
想想看,我们身边的哪样东西,离得开机电?从手机到汽车,从高铁到飞机,从家里的冰箱到工厂的流水线,无一不闪烁着机电的光芒,凝聚着机电人的智慧和汗水。而那些最初的火花,最扎实的基础,很多时候,就是从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这样的地方开始点燃的。他们或许没有光鲜亮丽的名头,但他们培养的人,却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脊梁。
所以,下次再听到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这个名字,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它背后的价值,看到那些在实训车间里挥洒汗水的年轻人,看到那种对技能的执着和追求。那不是什么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那是另一条通往精彩人生的康庄大道,一条充满泥土芬芳和机器轰鸣,但同样能闪耀光芒的道路。值得尊敬。真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