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想想看,你研究什么?研究隔壁王奶奶家那只叫“来福”的老黄狗为什么总喜欢下午三点准时在门口那棵老槐树下刨坑?这就是你的研究对象。但刨坑这行为本身,哦,它只是个现象。你的研究对象,其实是“来福”刨坑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它想藏点宝贝?是牙痒?是无聊?还是对某种气味的反应?你看,同一个动作,背后的研究对象立刻就变了,从外显的“刨坑”,变成了更深层的动因或机制。
再比如,你说你要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太大了吧?跟一团雾似的,你手伸进去,抓不住。得聚焦。是研究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模式?还是研究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或者,更具体点,研究某个特定区域、特定产业,甚至某家企业的增长路径。你瞧,研究对象不是一开始就清晰地杵在那儿的,它需要你用一双侦探的眼睛去框定,去切割,去剥离那些无关的枝蔓,最终找到那个你打算用力凿穿的靶心。
而且,这靶心可不是固定的。有时候,你研究着研究着,发现原先以为的那个“东西”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它可能藏得更深,或者跟你想的完全不同。于是,你的研究对象就得跟着调整,跟着演化。这就像你在黑暗里摸索,原以为摸到的是一块光滑的石头,结果发现它连着一个庞大的、粗糙的岩体。那你的研究,是不是得从“石头”扩展到“岩体”?或者干脆换个方向,去研究为什么你在黑暗里会误判这东西的属性?
说白了,研究对象,它首先是你好奇心的落脚点。没有那点儿没来由的、或者有来由的好奇,哪来的研究?然后,它是你思考和分析的容器。你要把观察到的现象、收集到的数据、脑子里的假设,一股脑儿往这个容器里装,去攪,去提炼。最后,它是你解释某个问题或者现象的核心。你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去理解这个对象的本质、规律、联系,或者它跟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
别以为只有科学家才有所谓的“研究对象”。你琢磨怎么把一道新菜做得色香味俱全,你的研究对象就是那个菜谱、那些食材、那些烹饪手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于你的味蕾和视觉。你研究怎么搞定一个难缠的客户,你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个客户的心理、需求、痛点,以及你能用的那些沟通技巧和策略。人生处处皆学问,学问处处皆有研究对象,只是我们没用那么正式的词儿去框定它罢了。
最有意思的是,研究对象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有背景,有环境,有联系着它的其他事物。你研究那只老黄狗,不能光盯着狗看吧?得看看它住在哪儿?主人喂它什么?周围有没有别的狗?有没有什么刺激源?这些背景因素,虽然不是你的主要研究对象,但它们构成了理解那个对象的必要条件。有时候,背景本身也会变成你的辅助研究对象,甚至在研究过程中跃升为主要对象,这事儿就更复杂了。
定义研究对象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自我与世界的对话。你用你的认知、你的经验、你的理论框架(哪怕是朴素的、非正式的)去审视那个客体。你的主观视角,会极大地影响你所看到的、你所定义的那个研究对象。十个人看同一朵花,有人研究它的植物学分类,有人研究它的色彩构成,有人研究它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有人研究它作为商品的市场价值。花还是那朵花,但研究对象已经千差万别,全取决于那个研究者,取决于他脑子里那套有色眼镜。
所以,当有人问你“你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时候,别急着丢出一个名词或概念。想想看,你真正关注的是什么?是那个现象背后的逻辑?是不同元素之间的互动?是某个过程的演变?是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是历史事件对当下的回响?还是某个抽象概念在现实中的具现?它需要你抽丝剥茧,需要你去伪存真,更需要你坦诚面对自己的兴趣和局限。
它不是一个标签,更不是一个任务的开始,它本身就是探索的一部分,是认知世界、拆解世界、理解世界那个浩瀚旅程中,你决定把目光和心神,牢牢地钉住的那个点。而这个点,是活的,是会变的,是充满了你的个人的烙印的。理解了这一点,也许你才算真正入门,踏上那条既迷人又折磨的研究之路。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