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但我们心里的那个“算”字,真的就止步于此吗?我们纠结的,难道仅仅是成绩单上的一个符号?当然不是!这个问题背后藏着太多东西了——有对大学制度的无奈,有对自己付出与回报的不甘,更有那种“我怎么会栽在这种地方”的自我怀疑。
你想啊,挂科这词儿在大学语境里,它不是个中性词,它带着点儿耻辱、带着点儿麻烦。它可能意味着奖学金飞了,意味着保研悬了,意味着找工作时HR扫一眼成绩单,眼神里流露出的那种意味深长... 它是道坎儿,拦在你顺风顺水的大学路中间。
那公选课呢?嘿,提起公选课,多少人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反应是“水课”、“凑学分”、“睡觉”、“玩手机”?它在很多同学心里,地位跟那些要命的专业课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专业课挂了,那是天塌了,是吃饭的家伙出了问题。公选课挂了,感觉上,是不是“只”是掉了块儿皮?是不是没那么疼?
可疼不疼,得看这一下扎在哪儿。如果你的目标是保研,或者冲刺高额奖学金,那哪怕是个公选课的挂科,那冷冰冰的绩点计算器可不会给你留情面。一个“F”摆在那里,拉低的就是你的平均分,影响的就是你的排名。它就像你精心烹制的菜肴里掉进了一粒沙子,虽然可能不影响整体味道,但总归让人硌牙,让人不舒服。这种时候,它就是实打实的挂科,而且是那种让你觉得“亏大了”、“太不值了”的挂科。
还有那种,你可能选了个你真心喜欢的公选课,比如什么电影鉴赏啊、心理学入门啊、甚至爬树课(真有!),你不是为了混学分去的,你是对那个领域有点好奇。结果因为期末考试的题型你没适应,或者跟老师的思路没对上,或者仅仅是点名你漏了几次被扣了分... 然后就挂了。这种挂,跟那种完全没去上、纯粹是混日子的挂还不一样,它混合着一种遗憾和挫败感。感觉就像你约了个心仪的对象,明明聊得挺好,最后却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小误会搞砸了,气得想捶胸顿足。这种,算不算挂科?当然算,而且是让你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的算。
再看另一种情况,有些学校的公选课,比某些专业课还硬核。老师要求高,考试难,给分抠门。你以为是来划水的,结果一头扎进了漩涡。这种时候挂了,虽然嘴上说着“这老师有病吧”,心里却清楚,这不是你的错,至少不完全是你的错。但成绩单上可不会备注“此公选课难度堪比专业课”,它只会赫然写着你的挂科记录。这时候的“算不算”,就带上了点抱怨和无可奈何的味道。
说到底,“公选课挂了算不算挂科”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在学生群体里激起波澜,因为它触及了大学评价体系里一个微妙的点。我们潜意识里,对课程是有分级的:专业核心课是重中之重,专业选修次之,而公选课仿佛是食物链的最底端。我们希望这个分级也能体现在犯错的后果上。我们内心深处可能觉得,我一个主修计算机的,哲学公选课挂了,跟我一个主修计算机的,数据结构挂了,这俩事的严重性应该不一样吧?前者顶多说明我对哲学不感兴趣或没天赋,后者可是直接挑战我的专业立身之本啊!
但大学的系统是标准化的,是普适性的。在它的逻辑里,一门课就是一门课,不管它是哪个类型的,修了,就得过。没过,就是挂科。这个定义清晰、冰冷、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它不关心你是因为沉迷游戏挂了必修,还是因为低估了公选课的难度而挂了它。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公选课挂了,算不算挂科?
从官方层面,毫无疑问,算。它会出现在你的成绩单上,影响你的绩点,占用你的重修名额,甚至可能耽误你毕业(如果你挂的学分太多)。这是规章制度告诉你的。
从个人感受层面,复杂得多。可能在心理上,你觉得它不如专业课挂了那么“致命”,那么让你抬不起头。你甚至会安慰自己:“嗨,不就是个公选课嘛!” 但那抹不去的成绩记录,那重修的麻烦,那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又让你不得不承认,它的确是挂科了,而且后果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
尤其是当你的竞争对手,或者你身边的同学,他们的成绩单干干净净的时候,你成绩单上那个孤零零的公选课“F”,就会变得格外刺眼。它不仅仅是一个成绩,它还可能成为别人评判你态度、评判你能力的一个细微的依据——“连公选课都能挂,这个人是不是不太细心/不太认真/学习能力有问题?” 即使这种判断可能不公平,但它就是存在的可能性。
说到底,纠结“算不算”背后,是学生在试图给自己找一个心理上的缓冲地带,是想在严格的制度面前,保留一点点自我安慰的空间。我们希望给自己一个理由,让这件事看起来没那么糟。
但现实是,那个红色的“F”就像一道伤疤,它确实留下了痕迹。你可以选择忽视它,或者从中学到点什么——比如再也不小看任何一门课,比如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公选课挂了,它就是挂科。只是这种挂科,在不同的情境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申请学校、找工作、甚至只是面对父母),它的分量和影响或许有所不同。但定义本身,是板上钉钉的。别再骗自己了,接受它,然后看看下一步该怎么走吧。重修也好,认栽也罢,至少心里得清楚:哦,这事儿,它真真实实地,算挂科了。而且,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也挺真实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