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咱先聊聊为什么要这么搭配。最直接的理由,知识点重叠啊!特别是那几门课,简直就是一家人。你说税法,税务师是老本行,注会也有,虽然深度侧重点不一样,但基础框架、概念,那套东西,学一遍顶两遍用,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儿吗?再来,经济法,这玩意儿也是两边都有,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注会考),税务师有涉税服务相关的法律,很多底层逻辑、条条框框是通的。还有,会计,注会的会计是基础中的基础,厚厚一本,学完了,税务师的“涉税服务相关会计”或者以前叫的“税法与会计”就轻松不少,毕竟税务处理很多时候得依附在会计核算上。这三门,税法、经济法、会计(注会基础),是实实在在的“重叠区”,或者说,是“互补增益区”。
那么,怎么搭配呢?这可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得看你自己的情况:时间有多少,基础怎么样,抗压能力强不强。
我见过一种路子,挺狠的,叫“趁热打铁,锁定重叠”。就是奔着那几门重叠度高的去。比如,一年考注会税法和税务师税法、经济法。甚至更猛的,加上注会经济法。想想看,你脑子里全是各种税种、税率、征收管理、法条,一次性把它消化个彻底。税务师的税法更细、更实务,注会的税法更偏重原则和与会计、审计的联动。一块儿学,能看到它们的全貌,不容易割裂。经济法也是,虽然注会经济法更广,税务师经济法更偏税,但一起学,法理基础打得牢。这策略的好处是集中火力,效率贼高,尤其是对记忆要求高的科目。但坏处呢?压力山大!这几门都不是软柿子,税务师的税法和实务要动手算,注会税法概念多,经济法法条碎,捆一起,那学习量可不是盖加减法那么简单。
另一种,相对稳妥点,叫“先易后难,逐个击破”(这里的“易”是相对的,没有真容易)。可以考虑先考下税务师。税务师一共五门,税法一、税法二、涉税服务相关法律(这三个跟注会有 overlap),再加上涉税服务实务和税务筹划。特别是税法一、二和法律,考完税务师这三门,你去考注会的税法和经济法,感觉会完全不一样,底气足很多。税务师考下来,大约需要一年到两年。拿下税务师,你已经是税务领域的专业人士了,再去攻注会,心理上没那么慌,而且税务师的知识特别是实务和筹划,对理解注会的很多概念,比如递延所得税、纳税申报相关的审计程序,非常有帮助。这条路子的优点是风险分散,每阶段有成果,不至于“颗粒无收”;缺点是周期拉长,战线可能拉得比较长,需要持久战的耐心。
还有一种搭配,叫“协同作战,三年规划”。这更像是把两个考试揉碎了,重新组合。
第一年: 注会会计 + 注会税法 + 税务师税法一 + 税务师税法二。你看,会计是所有基础,先啃下来。然后税法,把注会和税务师基础的部分一起拿下。这年硬仗不少,但都是基础和核心。
第二年: 注会经济法 + 注会战略 + 税务师涉税服务相关法律 + 税务师涉税服务实务。这时候,法律部分一起解决,注会经济法学完,税务师的法律部分会轻松不少。税务师的实务动手练,跟税法知识结合。注会战略相对不那么吃基础,可以穿插学。
第三年: 注会审计 + 注会财管 + 税务师税务筹划。审计和财管是注会里跟税务师重叠最少的两门,放最后攻坚。税务师的税务筹划是偏实务和规划的,跟前面的知识结合,也单独列出来。
这种规划的优势是系统性强,不同科目之间可以互相促进,比如会计学扎实了,对理解税法里的涉税会计处理有益;税法学好了,做审计的时候就知道税务风险在哪里。挑战在于科目数量多,每年都需要平衡不同考试的节奏和要求,而且需要非常详细的年度、季度甚至月度学习计划。
不管走哪条路,有几个关键点必须拎出来说:
1. 计划必须具体到周、到天。 今天看哪章注会会计,明天练哪类税务师税法题,得安排得明明白白。这不像只考一个证,时间管理是王道。
2. 教材和习题的选择。 两套体系,但重叠部分可以“互相参考”。比如学注会税法时,可以看看税务师教材里这块讲得是不是更细、例子是不是更多;做税务师税法题时,也可以反过来检验自己对注会税法原则的理解。习题更是要双管齐下,特别是重叠科目。
3. 真题的威力。 历年真题是最好的指南针。做真题,不是为了押题,是为了摸清出题人的思路、题型分布、难度梯度。两边的真题都要研究,特别是重叠科目,对比着看。
4. 别忽视税务师的实务和筹划。 这两门是税务师的特色,是它立足的点。学的时候,不仅仅是记住知识,更要理解它们在实际工作中是怎么用的。这部分的学习体验跟注会那种偏理论、偏审计财管的完全不同,需要切换脑子。
5. 心态,心态,还是心态。 这条路,孤独,漫长,压力大。总会有学不完、看不懂、练不对的时候。看到别人只考一门过一门,你可能还在几本书之间跳来跳去。坚持是唯一的出路。找到自己的减压方式,偶尔放空一下,别把自己逼得太死。
话说回来,注会和税务师一起考,值不值?从功利的角度看,值。尤其是在税务、财务、审计这个圈子里混,双证傍身,那是实力的证明,也是职业发展的加速器。招人的时候,有注会基础的,税务师的实务能力强的,那简直是香饽饽。再说了,当你真的把两套知识体系融会贯通,你会发现很多问题看得更深、更透。税务不是孤立的,它嵌在企业的经营活动里,跟会计、跟内部控制、跟公司战略息息相关。学完这两套,你脑子里会形成一个更立体的财务-税务-业务视角。
但这个“值”字背后,是实打实的付出。放弃无数个周末,推掉多少朋友聚会,熬过多少个深夜。所以,在决定这么干之前,先问问自己:真的准备好了吗? 能不能承受得了失败?能不能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还咬牙坚持?
最终的搭配,可能就像前面说的,根据自己的情况,东拼西凑出来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方案。也许你是会计底子特好,那就先攻会计;也许你数学特别烂,那财管审计这种需要逻辑推导的可能就要多花时间,而偏记忆的可以搭配着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最适合你的解。
别怕尝试,也别怕调整。学着学着发现某个搭配实在吃力,那就停下来,重新规划。考试是灵活的,人也是灵活的。但一旦定下方向,就得心无旁骛地往前冲。这条路上风景不多,全是埋头苦读的身影,但山顶的风光,听说,特别好。
所以,怎么搭配?我的建议是:以重叠科目为切入点,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三年左右的规划,每年合理分配注会和税务师的科目,确保核心科目先行,拉长战线,分散风险,同时保持高度自律和强大的心理韧性。 别想着一年搞定所有重叠科目这种“超人”计划,那不是人干的事儿,容易崩。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这才是王道。
这条路,辛苦,但值得。走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