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跟你讲,去教务处,不只是为了办个事儿,它承载了太多大学生活的瞬间。从刚入学傻乎乎地去问怎么注册,到后来老油条了,知道哪个窗口管什么,甚至哪个老师相对好说话,这中间的摸爬滚打,简直是一部个人成长史。
最让人崩溃的,往往是那个流程。你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很多东西理论上能在网上系统里操作,但总有那么些事儿,非得你亲自跑一趟。拿着一堆纸质的证明材料,生怕少了哪一张,或者章盖错了地方。那份忐忑,唉,过来人都懂。有时候明明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或者要开一个看起来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的证明,但就得走一步步的流程,从这个科室到那个科室,有时候甚至告诉你“你先去学院盖章,再来我这儿”,等你屁颠屁颠跑回去盖了章再回来,可能又被告知“哦,这个证明今天负责的老师不在”。得,白跑一趟。那心里头真是堵得慌,感觉效率啊,有时候真是一言难尽。
站在走廊里等待的时候,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来来往往的,都是带着不同表情的脸。有刚办完事儿松了一口气的,有皱着眉头对着手机截图研究系统怎么填的,有拿着一叠表格不知道所措的,还有几个结伴来的,小声抱怨着某个流程的繁琐。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混合的味道,纸张的味道、一点点灰尘味,还有,怎么说呢,一种淡淡的焦虑和无奈感。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改一个毕业证明上的小错别字,跑了足足三次。第一次说系统里是错的,得先去学院改信息;第二次去了,学院说改了,但教务处这边系统同步慢,让我等等;第三次去,终于,字是改过来了,但又告诉我打印机出了点问题,让我下午再来。当时真想原地爆炸。可你又能怎么办呢?这是教务处啊,是掌握你学业命脉的地方。你能做的,就是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算了,都是流程的一部分。
当然,也不是所有经历都那么糟糕。有些时候,你也会遇到特别耐心、特别为你着想的老师。他们可能不是面无表情地盖章或者告诉你“按规定办”,而是会抬头看你一眼,听你把问题说清楚,甚至会帮你指出哪个环节可能出了问题,或者提供一个你不知道的替代方案。遇到这样的老师,简直像中了彩票一样,那一整天的心情都会好起来。你会觉得,嗯,这个地方,还是有人情味的。但说实话,这样的体验,得看运气,或者说,得看你遇到的那个窗口是谁。
那个系统,啊,不得不提那个让无数学生又爱又恨的系统。选课的时候卡得要死,刷不进去,心仪的课瞬间满员,那种感觉简直比失恋还难受。查成绩的时候,明明知道自己考得不太好,但还是忍不住一遍遍刷新,希望有什么奇迹发生。系统维护升级的时候,整个学业都好像停摆了,什么都做不了。它本应该是提升效率的工具,但实际体验嘛,有时候真的让人哭笑不得。它冰冷、机械,不带任何感情,你的学号、你的成绩、你的课程,都只是它数据库里的一串数据。
说到毕业,教务处更是重中之重。毕业资格审查、学位授予、档案转移……每一步都得跟它打交道。那个时候,教务处门口的队伍尤其长,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表情。期待着终于熬出头,忐忑着会不会在哪一步卡住,耽误了毕业大事。你会看到有人拿着厚厚一叠材料,小心翼翼地递进去;有人焦急地跟老师解释着什么,生怕漏了什么环节;有人办完事儿,如释重负地大步流星地走出来,脸上是阳光灿烂的笑容。那场景,特别真实,特别有人间烟火气。
总的来说,内蒙古财经大学的教务处,它就像大学生活里一个不可或缺的关卡。你绕不开它,避不掉它。它有它繁琐的一面,有它让人等待、让人焦虑的一面,但它也确实在默默运转着,支撑着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那些窗口里的老师们,他们日复一日地处理着来自成千上万学生的各种需求,他们也是这个巨大系统里的一环。理解这一点,也许,在下一次踏进那个办公室门的时候,你的心情会稍微平和一些。但愿下一次去,流程能再顺畅一点,等待的时间能再短一点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