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提起这个名字,脑子里一下子就跳出点儿画面。不是那种高大上、玻璃幕墙的现代感,更不是象牙塔里的清静。说实在的,对我来说,它带着一股子混合的味道:机油、焊渣、食堂饭菜,还有点儿青春期特有的,混杂着迷茫又想证明自己的那种荷尔蒙气息。这地方,扎实,接地气,没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
想想看,这座城市,哈尔滨,工业基础厚着呢。从老牌儿的轴承厂、电机厂,到后来的各种制造、维修、服务业,哪一样能离得了技术工人?以前吧,大伙儿都削尖了脑袋往大学里钻,觉得上不了本科就是“没出息”。职业学校?那是给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留的退路,听着都觉得矮人一截。可现在,风向早变了。或者说,不是风向变了,是现实教了大家一课。那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好多在写字楼里坐着,干着谁都能替代的活儿,拿着不上不下的工资。反倒是那些从技校里出来的,手里有真本事的,可能在一个不起眼的修理铺,可能在车间流水线上的关键岗位,收入一点不比白领差,活儿也踏实。
我记得以前有个哥们儿,高中念得磕磕绊绊的,后来就去了哈职。当时他爸妈还有点儿拉不下脸,觉得没考上大学,没面子。他自己倒挺想得开,说:“念书不是我的道儿,动手我行。” 他选的是汽修。刚去那会儿,一身的毛病,衣服上总是油渍,手上永远洗不干净。可他喜欢啊,趴在车底下,研究那些零部件,两眼放光。学校里有实训车间,真车、真设备,老师傅都是从厂子里、修配厂里请来的,手把手地教。不是光讲理论,那些电路图啊,发动机原理啊,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你会看到那些学生,围着一辆报废的车,你拧螺丝我拆件儿,满头大汗。那不是演习,那是真刀真枪地在学吃饭的家伙。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校,它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它不生产高谈阔论的理论家,它培养的是能上手、能解决问题的技能型人才。你想啊,家里水管爆了,你指望一个念哲学博士的来给你修吗?不可能!你需要的是一个干过水电的。车开不动了,你需要的是一个懂汽修的。手机坏了,你需要的是一个会修电子的。这些,恰恰是职业技术学校教的。
学校里的课程设置,我看这两年也一直在跟着市场走。以前可能就是那么几个老行当,焊工、车工、钳工。现在呢?多了去了!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服务、甚至动漫制作、幼儿教育……五花八门。冰雪旅游是咱哈尔滨的特色啊,那相关的服务人才肯定缺。搞直播带货、电商运营,年轻人爱干,市场也需要。学校得赶紧把这些新东西 incorporate 进去,不能落后。这说明它有活力,它在变,它不是一块僵死的牌子。
当然,也不是说去了那儿就一帆风顺。学技术是个苦功夫,得耐得住性子。不是每个人都天生是干这行的料。我在学校门口看到过,也有垂头丧气、中途退学的。但留下来的,大都是心里有股劲儿的。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或者说,他们找到了自己能干好的事儿。那份专注,在实训课上尤为明显。你想啊,一个复杂的电路,一步步调试,最后指示灯亮了,或者一个怎么也拧不下来的螺丝,想办法用工具搞定了,那种成就感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不像念理论,有时候学半天,感觉还在云里雾里。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这些年确实提高了不少。国家也在大力提倡工匠精神,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哈职作为哈尔滨本地比较有影响力的职业院校,承担的责任挺大的。它不光是教学生一门手艺,还得教他们怎么做人,怎么适应社会。很多学生都是十五六岁就来了,正是半大不小的年纪,世界观、价值观都在形成中。学校的环境,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影响,对他们未来的路子影响深远。
我那个汽修哥们儿,现在自己开了个不大不小的修配厂,生意挺好。他说,在学校里学的那些,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很多修车的老师傅,经验是丰富,但可能对新车型、电控系统没那么了解。他们这些从职业学校出来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更好,学新东西快。而且,学校里讲的职业规范、安全操作,听着好像是小事儿,但干久了就知道多重要。
所以,别再带着有色眼镜看职业学校了,更别觉得它是低人一等。哈尔滨职业技术学校也好,其他地方的技工院校也罢,它们在默默地为这个社会输送着大量的建设者。没有他们,我们的城市没法运转,我们的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他们不一定是穿着西装坐在办公室里,但他们是实实在在创造价值的人。那些在冰天雪地里抢修电路的电工,在闷热车间里挥汗如雨的焊工,在后厨里忙活的厨师,在理发店里给人剪出新发型的造型师……很多都是从这些学校里走出来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这个城市的另一片天。
职业教育不是学历教育的替代品,它是另一种同样重要的教育路径。它告诉你,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然后钻研下去,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那就是不平凡。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校,在这座老工业城市里,继续它培养人才的使命,默默耕耘。它没有名校的光环,但它有它独特的价值和贡献。那些年轻的面孔,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或者只是对一份稳定工作的渴望,走进这所学校的大门。愿他们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学到真本事,将来闪闪发光。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