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看,翻页不是翻页,是轻飘飘地一滑。那种摸着纸张的粗糙感,感受书页的厚度,甚至不小心把书角卷起来的真实感,全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指头戳戳点点,或者干脆用配套的点读笔——那玩意儿也挺神奇的,点到哪里,哪里就发出声音。比如,点到apple,就听到一个字正腔圆的“apple”,再点句子,就念句子。这倒是方便,想听多少遍都行,不像以前复读机,得倒带来倒去,有时候磁带还缠了。
听力练习当然是电子书的强项。以前听磁带,音质差不说,还得找地方放;现在,戴上耳机,世界清净了,他就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听那些课文、对话、小故事。声音听起来挺清晰的,但有时候总觉得少了点“人味儿”,怎么说呢,就是太标准了,标准得有点机械。但对于他模仿发音,这确实是个直接的输入源。书里还有那种要求跟着读,然后给个评分的功能。哎呀,这个功能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有时候他明明读得挺像样了,系统就给个八十多分,说这个音没发对;有时候他读得乱七八糟,机器竟然给个九十分!你说这发音矫正,到底有多靠谱?是鼓励为主呢,还是真能细致到每个音素?我持保留意见。
书里的内容设计得挺花哨的,各种小动画穿插其中,每个单元学完,还有点交互式的小游戏。比如,把单词拖到对应的图片上,或者听句子选图,再或者简单的单词拼写填空。这些游戏嘛,孩子肯定喜欢,玩得咯咯笑,兴趣似乎也提起来了点。总比干巴巴地抄单词、背句子来得有趣。但问题来了,这些游戏真的能固化知识吗?玩的时候挺high,过后呢?是真记住了,还是就图个乐?这事儿得长期观察。有时候,他为了赢那个小星星或者得高分,玩得比什么都起劲,但你冷不丁抽查单词,他可能就卡住了。这算不算一种“无效的勤奋”?我有点犯嘀咕。
当然,电子书的好处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最直观的,轻便啊!一个平板走天下,不用背那个要命的书包。随时随地都能学,坐车上,等人的时候,掏出来就能点一点,磨磨耳朵,练练嘴巴。课后习题也是直接在上面完成,错了立即纠正,还有详细的讲解——如果他愿意去听讲解的话。以前纸质作业,得等老师批改,反馈没那么及时。从这个角度看,它提供了更多即时反馈和个性化学习的可能。
但代价是什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屏幕时间。四年级的孩子,白天在学校也接触电子设备,回家再对着平板里的电子英语书,一天下来眼睛受得了?坐姿对了没?颈椎呢?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担忧。再说,设备本身也是一笔开销,还得操心网络、系统更新、电量什么的,有时候遇上个小bug,点读笔失灵了,或者音频加载不出来,那叫一个急人。
而且,我总觉得少了点儿仪式感。以前拿到新书,那种翻开扉页、写上名字的郑重,那种在书页上划重点、做笔记的投入,那种书页被翻得软塌塌、沾上各种笔迹和生活痕迹的亲切感,电子书给不了。它太干净了,太标准化了。学习变成了一个程序化的过程,输入,处理,输出,好像少了点思考的印记,挣扎的痕迹。他现在做笔记,也是在平板上敲敲打打,或者用电子笔写,总觉得不如握着真笔在纸上写来得踏实。
说到底,这本电子英语书四年级上册,它是个工具,一个挺现代化、挺高效的工具,至少表面上是。它让英语学习变得更便捷,更有趣,提供了更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但它是不是就一定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是不是就完全适应了孩子学习的需求?会不会带来新的问题?这些都是未知数。也许,关键不在于书是“电子”的还是“纸质”的,而在于我们怎么用它,孩子有没有真正地投入进去,我们做家长的,有没有在旁边引导,而不仅仅是把平板一丢,觉得万事大吉了。这本电子英语书,里面装着知识,也装着我们这一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和探索吧。看着孩子又点开了一个单词游戏,屏幕的光映在他小小的脸上,我的思绪也跟着晃悠着,挺复杂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