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包头这地方,说到底,是座钢城。骨子里透着股子实在、硬朗,甚至是那么一点点不修边幅的工业气息。过去提起来,想到的总是烟囱、炉火、轰鸣的机器。可在这样的底色上,突然冒出来个科技大学,一开始总觉得有点儿……怎么说呢,不搭调?就像一身粗布衣裳上,硬是缝了一块闪闪发亮的丝绸。
可日子久了,慢慢看习惯了。那片地儿,曾经可能就是片荒地,或者几栋老旧的厂房宿舍,一点点拱起来高楼,有了规整的林荫道,甚至还有了点儿南方校园的那种精致,虽然风沙大的时候,那精致就得打点儿折扣。但那股子生命力是挡不住的。尤其每到开学季,一车一车的外地牌照,送来一张张年轻、有点儿茫然又充满憧憬的脸。这些都是学生啊,从天南地北汇聚到这座钢城里,为了那两个字:科技。
你走在校园里,或者就在附近晃悠,能感受到那种不同于城市其他地方的气场。更干净,更规矩,也更……活泼?你看那些孩子们,背着双肩包,步履匆匆去上课,或者三三两两坐在草地上(如果没被风刮秃的话)抱着书本低语,再或者,晚上操场上全是跑步、打球的身影,吼声震天。那种年轻的气息,就像一股子清新的空气,在包头多少有些沉闷的空气里,划开一道口子。
我有个侄子,就在里头念的计算机。以前在我们家,一说起来就是炼钢、轧钢,要么就是卖钢材。听他嘴里蹦出来什么“算法”、“大数据”、“代码”,一开始真觉得像听天书。但看他坐在电脑前,一板一眼地敲击键盘,眼睛里放着光,你又觉得,哦,原来科技不是虚头巴脑的东西,它真真切切地改变着人,改变着这座城市可能的发展方向。他毕业后没留在包头,去了南方,但我知道,这包头科技大学在他身上留下了印记,那四年,是他从一个钢城少年,走向更广阔世界的起点。
校园里的建筑,说实话,谈不上多有设计感,就是那种典型的工科院校风格,方方正正,实用为主。但有些地方,慢慢也生出了味道。比如图书馆前的广场,或者某个小花园,再或者就是通往实验楼的那条长长的路,路边可能种着几棵树,夏天叶子绿得发光,冬天光秃秃的,风一吹,只剩下树枝在那儿晃。这些地方,都是学生们走过无数遍的,承载了他们的奋斗、迷茫、欢笑和泪水。它们不只是一堆砖头水泥,它们有故事,有烟火气。
你想啊,这些从全国各地来的孩子们,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之前对包头一无所知。他们来了,在这里度过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他们学习,他们交朋友,他们恋爱,他们看这座城市,感受这座城市。然后他们毕业,离开。他们把包头的印记带到全国,带到世界。同时,他们带来的知识、带来的视野,也多多少少浸润了这座城市。这就是一所大学的意义吧?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它所在的土地,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
当然了,也会听到一些吐槽。食堂的饭菜啦,宿舍的条件啦,考试的压力啦,还有那些让人头疼的专业课。这都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一部分。没有哪个学校是完美的象牙塔,尤其是在这样的地方,它必须更接地气,它服务的对象,是那些需要靠真本事在社会上立足的年轻人。所以,包头科技大学,给我的感觉,就是务实。它不贩卖虚幻的梦想,它提供的是实打实的技能和知识,是钢城精神在科技时代的一种延续和转化。
有时候,傍晚路过包头科技大学门口,看到校园里亮起的灯光,或者听到里面传来的隐隐约约的广播声,就会想,那些灯光下,那些声音里,是怎样的一群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书写着自己的未来,也可能,正在悄悄地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未来。他们在这里学习科技,学习做人,然后带着这一切,散向四方。而包头这座城,因为有了他们,有了这所大学,似乎也多了一份年轻的、向上的力量。不是那种排山倒海的巨变,而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潜移默化的生长。
它不是什么名震四海的顶级学府,但它有它自己的位置,有它自己的价值。它扎根在包头这片土地上,和这座钢城一起呼吸,一起经历风雨。它的学生们,是这座城市未来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科技发展洪流中的一份子。想到这些,再看那风中矗立的教学楼,就觉得它们没那么冰冷了,里面是有温度的,是有故事的。那是关于成长,关于奋斗,关于一代又一代钢城少年和外来学子,在这里挥洒青春,追逐科技梦想的故事。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