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话听着有点儿怪是吧?早饭就是早饭,英语就是英语,怎么还能搅和到一块儿去?可想想,好像又有点儿道理。毕竟,一天从早饭开始,而英语,对于不少人来说,也像一日三餐,得“吃”进去,得消化。
你看这碗小米粥,congee,或者叫porridge,嗯,porridge好像更通用点。可它跟英国人早上吃的那种甜甜稠稠的燕麦粥(oatmeal porridge)完全不是一码事儿。我们的粥,得是熬得稀稠合适,米粒儿开花,胃里暖暖的。配上那咸菜丝儿,pickled vegetables,这个词组有点儿干巴巴的,完全叫不出那种脆生生、咸鲜口的劲儿。对了,还有这煎鸡蛋,fried egg,简单明了。可光说fried egg哪够?得加上形容词,sunny-side up(一面煎)、over easy(两面都煎但蛋黄是流动的)、over hard(两面都煎蛋黄全熟)。我这颗,算是over hard吧,或者就是最朴实的fried egg,没那么多花哨。
当然了,要是换个早上,可能就是包子(steamed buns)和豆浆(soy milk)。豆浆,得是热乎的,甜的或咸的,这是个信仰问题。咸豆浆里搁点儿榨菜(pickled mustard tubers)、葱花(scallions)、虾皮儿(dried small shrimp)、甚至一点儿油条块儿(pieces of deep-fried dough sticks),那才叫地道。说起来,油条啊,deep-fried dough sticks,这个词组简直是对它灵魂的亵渎!油条得是刚炸出来,金黄金黄的,咬一口嘎嘣脆,里面又有点儿暄腾,蘸着豆浆,或者撕成段儿泡进粥里,那感觉……用英语怎么描述那种混合着油香、豆香和满足感的复杂滋味?Crispy outside, soft inside? Soaking in soy milk? 这些词汇太苍白了,抓不住精髓。
还有时候,犯懒或者赶时间,抓个面包(bread),抹点儿黄油(butter)和果酱(jam),泡杯咖啡(coffee)或者牛奶(milk),这就是一顿西式早餐。Toast(烤面包片),配培根(bacon)和香肠(sausage),再来点儿炒鸡蛋(scrambled eggs),丰盛是丰盛,但感觉跟中式早餐完全不一样。中式早餐,很多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是排队等一个煎饼果子时听到的吆喝声,是坐在小店里和不认识的人拼桌的随意。西式早餐,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种仪式,或者至少是更私密、更讲求效率的。
你看,光是“吃什么”这个动作,牵扯出的英语词汇就不少,而且每个词背后都藏着点儿文化、点儿情感。
那“早饭吃什么英语”是不是指,我在吃早饭的时候,该“吃”点什么英语内容呢?哦,这倒是很多人真的会做的事。多少个早晨,一边嚼着嘴里的东西,一边耳朵里塞着耳机,听着VOA或者BBC的新闻,或者某个英语播客,努力捕捉那些语速飞快、含糊不清的单词和句子。有时候一口油条下去,正好听到个新词,就赶紧在脑子里过一遍发音,或者在手机备忘录里戳一下。这种学习方式,有点像囫囵吞枣,但架不住日积月累啊。
也有那种,打开某个英语学习APP,一边喝着粥,一边刷词汇卡片。刷到croissant(可颂),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个酥脆掉渣的牛角面包;刷到muffin(玛芬),就想到各种口味的小蛋糕。词汇的学习,就这样和眼前的食物、和过去的体验,甚至和未来的憧憬(比如,下次去咖啡馆要不要试试用英语点餐?)联系在了一起。
更有狠人,直接把手机支在碗边,看着英剧美剧下饭。嘴里嚼着煎鸡蛋,眼睛盯着屏幕上的英文字幕,耳朵听着原声。有时候剧情太吸引人,就忘了嚼了,嘴巴保持着一个奇怪的姿势;有时候对话太快,根本听不清在说什么,只好倒回去重放。食物的味道,角色的对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早晨独特的记忆。
说到底,“早饭吃什么英语”这句话,透着一股子随意和日常。它不是问“你今天的英语学习计划是什么”,而是问,在这个具体的生活场景里——吃早饭,英语是怎么融入进来的?是那些关于食物本身的词汇?是伴随早餐进行的听力练习?还是关于早餐文化的跨语言交流?
也许它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就像你早上想吃油条还是包子一样,完全看心情,看手里有什么,看哪个更对味儿。
我曾经试图用英语给一个外国朋友描述中国的早餐摊。我说我们有baozi啦,有youtiao啦,有jianbing(煎饼果子)!对方一头雾水。“Jianbing? What's that?” 我努力解释:“It's like a crepe, but made with different batter, with egg, and some crispy stuff inside, and sauce…” 说得我自己都觉得不准确。那个“crispy stuff”,其实是薄脆或者油条,是煎饼果子的灵魂啊!那种现做现吃、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街头感觉,又怎么用冷冰冰的英文词汇完全传达?这时候才明白,语言的障碍不仅仅是词汇量,更是文化和体验的隔阂。
所以,“早饭吃什么英语”,吃的是那种努力用另一种语言去触碰、去理解自己生活的尝试。吃的是那些在味蕾和听觉、视觉之间跳跃连接的瞬间。吃的是,当你咬下一口煎鸡蛋时,脑子里闪过的那个fried egg,然后可能还会想,要是加点儿cheese(奶酪)进去做成omelet(煎蛋卷)是不是更好吃,然后这个omelet的英文词汇就顺理成章地记住了。
没有固定菜单。有时候是simple vocabulary,就是眼前事物的名称。有时候是listening practice,让耳朵浸泡在语音里。有时候是cultural explanation,试图用对方懂的方式讲述自己的世界。有时候,可能只是,一边喝着热乎乎的粥,一边心里默念几句英文短语,比如,“Good morning, world.” 或者,“Let’s make today count.”
回过头来看这碗小米粥,还有旁边的咸菜和煎鸡蛋。它们就是我的早餐,很中国,很日常。而“吃什么英语”,更像是给这份日常加点料,加点不一样的风味。让那些方块字和英文字母在脑子里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能和热腾腾的食物、和清晨的阳光、和即将开始的一天连接起来。
所以,如果非要给“早饭吃什么英语”一个答案,那大概就是:吃任何能让你觉得亲切、有趣、有收获的“英语”,就像选择你的早餐一样,多样化点儿,别拘着,哪个顺口就来哪个。有时候是精嚼细咽一个语法点,有时候是大口大口地听一整段对话,有时候只是尝尝鲜,学个关于食物的新词。
这碗粥快见底了。咸菜也吃完了。煎鸡蛋只剩一小块。早饭时间差不多了。耳朵里的播客还在继续。一个词也没落下吗?不可能。有些句子可能就飞过去了,像窗外匆匆掠过的鸟儿。但总有些东西留下了,像煎鸡蛋在盘子里留下的一点油渍,或者咸菜在舌尖上留下的一丝咸味。那些在早餐时间“吃”进去的英语,也一样,总会留下些痕迹,慢慢地,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嗯,明早吃什么呢?要不,试试用英语想想?Steamed bun? Or maybe some noodles? 再配点儿什么英语“菜”呢?An English news report? Or maybe a short story podcast? 谁知道呢,随心呗。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