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若不是本地人,或许压根儿没听说过。在地图上找?大概也就是嘉兴大学下面的一个小小学院,安安静静地藏在平湖城郊,不声不响。可在那片土地上生长过的人,或者曾经把青春抛洒在那里的,提起平湖师范,眼神里总会有些不一样的东西,是怀念?是感叹?也许都有吧。
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师范在我们那儿是个响当当的名号。能考上师范,尤其是平湖师范,那可是了不得的事!意味着将来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老师。在我那个年代,老师就像是天上的星,遥远,但总能指引方向。家里长辈们会夸赞:“看看人家的孩子,进了师范,将来吃公家饭,多好!”那时候,感觉那红砖教学楼、那郁郁葱葱的大操场,自带光环,仿佛只要踏进去,人生就有了着落。
多少少年少女,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也带着对“铁饭碗”的朴素渴望,走进了平湖师范。他们可能来自附近的乡村,或是小镇,揣着一本本略显陈旧的书,眼神里是单纯的期待。我在巷口见过一个大姐姐,皮肤晒得有些黑,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大布包,听说是考上了平湖师范,一家人都送她出来,脸上那个高兴劲儿,到现在我还记得。她笑起来露着一口白牙,眼里闪着光,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模样。
日子一天天过去,平湖师范也在变。从最初独立的专科学校,到后来并入嘉兴大学,成了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名字长了,地位变了,感觉好像也没那么“神圣”了。时代发展太快,曾经的金字招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光芒似乎没那么耀眼了。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去更远的大城市,读更多样的专业。师范,尤其是地方师范,似乎不再是唯一的、最优的路径。
可是,你能说它不重要吗?我觉得不能。想想看,有多少孩子是通过这里的老师,第一次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又是多少孩子的梦想,是在这里的课堂上被点燃的?那些从平湖师范走出去的老师们,他们或许没有站在聚光灯下,没有赚得盆满钵满,但他们在三尺讲台上,用粉笔写下了无数希望。他们可能在偏远的山村小学,也可能在城市的普通教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一点点地传授给下一代。这种工作,是需要情怀的,是需要耐心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来。而师范,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成为老师的专业精神,一种对教育的信仰。
我有个远房亲戚,就在平湖师范毕业,后来去了平湖下面乡镇的一个小学教书。刚去那会儿,条件可不比现在,教室漏雨,冬天冷得手都没法写字。她没少跟我抱怨,说工资低,工作累,有时候真想放弃。可一聊到孩子们,她的语气又变了,说哪个哪个孩子这次考试进步了,哪个哪个孩子特别聪明但家里困难。她自己掏钱给孩子们买文具,放假了还带着孩子们去市里学校参观。她身上的那种劲儿,那种对学生的感情,我觉得,就是从平湖师范带出来的。
并入嘉兴大学后,平湖师范学院在资源上肯定有了更多优势,学科建设啊,科研水平啊,肯定比以前强多了。这当然是好事。教育需要发展,需要和时代接轨。但我在想,在追求更高、更强的同时,那些最朴素、最根本的东西——比如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感,那种甘于奉献的精神——是不是还能像以前那样,被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的身上?
现在的平湖师范学院,想必硬件设施好了很多吧?可能有漂亮的图书馆,现代化的教学楼,先进的实验室。学生们的学习条件肯定比我小时候想象的那个样子好太多了。不知道现在的学生们,走在校园里,看着那些新旧交织的建筑,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是冲着嘉兴大学的牌子来的多,还是仍然怀揣着一份成为优秀老师的单纯愿望?
我希望,无论名字怎么变,无论归属哪个大学,平湖师范学院都能记得自己的根。它的根,扎在那片培养基础教育人才的土地上,扎在无数乡村和城镇的课堂里,扎在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里。它培养出来的老师,不是为了发表多少论文,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为了点亮更多的生命。
也许某天,我路过平湖,会特意去看看那座学院。看看那些年轻的面孔,看看他们眼里有没有当年那个大姐姐一样的光。我想,只要那里还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有情怀、有能力的老师,那么,“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这个名字,就依然有它独特的意义,依然值得被记住,被尊敬。它代表着一种传承,一种责任,一种对未来的承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总需要有人静下心来,做一些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事情。而成为一个好老师,无疑就是其中之一。平湖师范,愿你薪火相传,育人不止。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