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尺寸可不小,通常是A3纸对折起来,摊开来,足足占了你书桌的半壁江山。沉甸甸的,当你小心翼翼地把它展平,压在桌角,生怕一点点褶皱都会影响机器扫描——那种紧张感,真是从指尖直窜脑门。
正面,或者说,你第一眼看到的那一半,是基本信息区和客观题(行测)部分。基本信息区通常在最上面,小小的一块,但却是最要命的地方。你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这些数字和汉字,要用黑色签字笔老老实实地填上去。下面紧挨着或者旁边,就是需要用2B铅笔涂黑的圆形或椭圆形框框,对应你的准考证号和科目代码什么的。填涂的时候,手都是有点抖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准考证上的数字,再对着答题卡上的数字,生怕涂错任何一个!那可是身份的唯一凭证,涂错了?想想都冒冷汗。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条形码。通常是考场发的,小小的一条,需要你按照说明粘贴到指定的区域。这个条形码就是你的“身份证”,机器全靠它识别你的卷子。所以,工作人员会反复强调:千万不能弄脏、弄皱、弄坏!看着那条黑白相间的码,感觉自己的命运就寄托在它身上了。
往下,就是行测的“主战场”了。哇塞,那真是密密麻麻啊!整整一大片,全是一个个小小的方框或者圆圈,整齐得如同阅兵方阵。每一行对应一个题号,每个题号后面跟着A、B、C、D(或者E),有时还有其他的选项。100多道题,甚至更多,就意味着这里有100多行,每一行都有好几个选项让你选。看着那片黑压压的标记区域,头都开始晕了。你的任务,就是把正确答案对应的那个小圆圈用2B铅笔涂黑、涂满、涂均匀。不能太轻,机器扫不出来;不能涂一半,机器分不清;更不能涂出界,可能影响旁边的选项。那个用铅笔尖在纸面上摩擦、一点点填充圆圈的感觉,反复打转,就为了那个完美的黑点。涂卡的速度也是门学问,有人唰唰唰跟扫射似的,有人小心翼翼像绣花。最怕的是什么?是做题时没来得及涂,或者想着最后一起涂,结果时间到了,看着还剩一大片空白的圆圈,那种绝望!还有就是,眼睛跟着题号,手却涂串行了!啊啊啊,光是想想都想抓狂。有时候,行测里面还会有些特殊的题型,比如图形推理的某些题,可能需要你在特定的区域标记或者画图,答题卡上也会预留相应的小格子或者空白区域。
然后是背面,或者说,答题卡的另一半。这里通常是留给申论的。相比行测的密集恐惧症,申论部分显得宽敞很多,但这种宽敞带来了另一种压力——大片的空白。或者只有非常淡、非常浅的横线,给你一个写字的参照。申论通常分几个大题,每个大题下面留着充足的空白供你书写。最上面可能有一个标题框,让你把文章的题目写在这里。然后是正文部分,可能分了好几页纸(答题卡的正反面就是两页)。这里是黑色签字笔的天地了。你的字迹、你的卷面整洁度,全在这里体现。对着那片巨大的留白,有时脑子里空空如也,一个字都蹦不出来,那种焦虑和挫败;有时思绪泉涌,笔下生风,感觉自己就是未来的大笔杆子!但更多时候,是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如果你胆子够大敢在答题卡上改),写了删,删了写,纸面被笔尖反复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挣扎。写到后来,手腕酸疼,手指僵硬,但还得咬牙坚持,因为每一格,都承载着你对这份职业的渴望。
答题卡边缘,通常还会印有一些注意事项或者简单的考试规则。字体嘛,非常小,密密麻麻的,考前可能扫过一眼,考场上哪有时间仔细看?但它们就在那里,默默地告诉你,这是一场严肃、严谨的考试,规矩大于一切。
总而言之,那张国考答题卡,它不是一张普通的纸,它是你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努力、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汗水,以及对未来的所有憧憬,集结在一起的物理载体。看到它,会紧张;拿起笔,会专注;写完它,会如释重负,也会带着深深的忐忑把它交给监考老师。它静静地躺在那里,记录了你在考场上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笔画,承载着你的分数和梦想。它是那场重要考试最具象化的印记。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