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华语杯”三个字一出来,再搭上“语言艺术”,听着是不是就觉得,哎呀,高大上!再看看宣传海报上那些光鲜的孩子,手里捧着奖杯,脸上带着光,好像一参加,立马脱胎换骨,变成出口成章的小艺术家了。那它的含金量呢?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挺微妙的。
怎么说呢,得看你把这含金量定义成啥。
如果含金量指的是那张证书,甚至偶尔吹嘘能跟升学挂点钩的那点附加值,那好吧,在某些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方,它可能确实有过那么点“硬通货”的意思。我见过不少家长,为了这张纸,那真是铆足了劲儿,砸钱、砸时间,孩子跟着上各种辅导班,练得跟小机器人似的。站在台上,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一套流程走下来,拿个奖,皆大欢喜。那证书往简历上一放,仿佛瞬间就给孩子的履历镀了一层金。尤其前几年,有些地方的小升初、初升高,这类的比赛证书,嘿,有时候真能顶上小半个砝码。你说这时候,它的含金量是不是就蹭蹭上去了?功利的看,那是。
但如果你把含金量看作是孩子真正的语言艺术能力、审美水平、思考深度、以及对语言本身的热爱和掌握程度……那这事儿,可就复杂多了,甚至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想想那些备赛的日子。多少孩子不是发自肺腑地想去朗诵、去演讲、去表演,而是被家长推着、老师赶着?稿子是辅导班老师给写的,表情是培训老师手把手教的,腔调是模仿来的,情感?抱歉,有时候真看不出是真情实感,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演出。你看,那些孩子在台上,字正腔圆,声泪俱下地讲着“妈妈我爱你”或者“我有一个梦想”,眼神却可能有点飘忽,或者台下坐着家长的方向,这能叫语言艺术吗?这更像是语言模仿秀,或者说是小小演员的初级训练。
真正的语言艺术啊,那玩意儿是浸润出来的,是内化的。它藏在孩子读过的每一本好书里,听过的每一个动人故事里,和家人朋友每一次真诚的交流里,甚至是在写日记、发牢骚时流淌出的那些最真实、最鲜活的文字里。那是一种自发的、生长的力量,让一个人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感知到文字和声音的美,能用语言去触碰人心,去构建世界。这跟在比赛规定的几分钟里,按照既定的模式去输出一段表演,是两回事儿。
说到底,华语杯这样的比赛,它的含金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如何参与它。
如果它是一个平台,让那些真正热爱的孩子有机会展示自己,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听取一些专业的建议,哪怕评委水平参差不齐,那它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体现在孩子勇气的磨砺、自信心的建立,以及对语言更深一层的探索欲望。这是比赛作为一种经历带来的含金量,是内在的。
但如果它被异化成一种功利的工具,成了家长攀比的战场,成了培训机构捞钱的机器,成了孩子焦虑的根源,那它的所谓含金量,在我看来,非常可疑。那张证书再好看,也遮不住能力上的空虚;那些奖杯再闪亮,也填不满心灵的匮乏。为了比赛而比赛,为了证书而练习,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恰恰是对语言艺术最大的亵渎。
而且,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在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孩子,回到日常生活中,表达能力也就普普通通?甚至有时候,他们习惯了那种夸张的、舞台化的表达方式,反而让人觉得不自然,听着别扭。真正的语言艺术,很多时候体现在平实中的力量,朴素中的深刻,是恰如其分,是润物细无声。这跟比赛中追求的戏剧性、感染力,有时候是矛盾的。
那些辅导班更是把这事儿推向了一个极致。一套一套的模板,一个一个的套路。讲故事,得哭;朗诵诗歌,得深情;演讲,得慷慨激昂。标准化的培训,批量生产“会表演”的孩子,而不是培养会思考、会表达的个体。你想想,当语言艺术都能标准化生产的时候,那艺术还剩下什么?
当然,我不是说华语杯这样的比赛一无是处。它确实给了一些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可能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一颗关于语言的种子。它的含金量是有的,但它更像是一枚放大镜或者一个催化剂,它放大的是你在准备过程中真正学到的东西,它催化的是你本身对语言的兴趣和努力。如果你只是把它当成功利的敲门砖,或者寄希望于一张证书就能一步登天,那恐怕要失望。那张纸,可能一时有用,但长期来看,真正能决定一个人走多远的,还是实打实的能力和素养。
所以,要问华语杯语言艺术含金量怎么样?我的答案是:它有含金量,但这个含金量是浮动的、多维度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去参与和理解它。别被那些宣传和焦虑冲昏了头脑,比赛只是手段,能力和热爱才是目的。别把舞台上的表演等同于语言艺术的全部。真正的含金量,藏在每一个孩子内心的声音里,藏在他们独立思考后表达出的观点里,藏在他们用文字和语言链接世界、感受生活的能力里。这含金量,是无法用一张证书去衡量的,也更不应该被功利的目光所绑架。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光芒,需要时间和经历去慢慢点亮,去细细品味。而比赛,或许只是点亮这光芒的一个可能的契机,仅此而已。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