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简单粗暴地讲,它就是杏仁粉跟糖按一定比例搅和在一起,揉啊揉,揉出来的 甜点 基底。不过真要深究起来,这可不是把磨碎的杏仁跟白砂糖随便拌拌那么回事儿。里头大有学问。好的 marzipan,用的杏仁粉得是那种脱皮的甜杏仁,磨得细细的,越细越好,这样口感才绵密,没有颗粒感。糖也不只是提供甜度,它赋予了 marzipan 那种独特的 可塑性。想想看,它像橡皮泥一样,能被捏成各种形状,小小的水果,胖嘟嘟的小动物,或者直接擀成薄片,贴在蛋糕外面,让一个普普通通的糕点瞬间就变得隆重起来。
有时候,为了让味道更丰富,会加一点点别的东西。最经典的莫过于几滴玫瑰水或者橙花水。别小看这几滴,它们就像给素颜美人点上了朱砂痣,一下子就有了灵魂,给那股子纯粹的杏仁甜香里注入了一丝幽远的、有点异域情调的香气,让甜味不那么单调,多了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当然,也有加蛋清的,能让质地更紧实光滑一些。
这东西,就像榴莲一样,是典型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爱它的人,就是迷恋它那股子浓郁到有点霸道的 杏仁 味儿,那种入口后,糖和杏仁混合的、略带沙沙感又迅速融化的复杂口感。恨它的人呢?多半是觉得它——齁甜。是的,它的甜度通常是拉满的,尤其是外面再裹上一层巧克力,那真是甜蜜暴击。所以吃 marzipan,通常不会大块朵颐,而是一小块一小块地品。
我第一次对 marzipan 留下深刻印象,是在一个冬天的欧洲小镇。街边有间古老的面包店,橱窗里摆满了各种圣诞甜点。最抢眼的不是那些花哨的蛋糕,而是一排排粉色、黄色、绿色,用 marzipan 捏成的小猪、小苹果、小梨子。它们不像真的水果,线条有点圆润,带着手工的拙朴感,但颜色鲜艳,神态生动,尤其是那些用糖珠点缀的眼睛,好像真的在看着你笑。当时年纪小,舍不得买来吃,就站在橱窗外看了好久。那种杏仁香夹杂着烘焙店特有的暖香,即使隔着玻璃,仿佛都能闻到。那个画面,那种感觉,就跟 marzipan 这个词牢牢绑定了。它不仅仅是糖果,是艺术品,是回忆,是节日的符号。
品质参差不齐是 marzipan 的另一个特点。好的 marzipan,杏仁含量很高,比如超过50%,甚至60%以上。这样的 marzipan,颜色会偏米白或浅黄,杏仁本身的油脂让它显得有点光泽,味道是纯粹浓郁的 杏仁 香,甜味是衬托,不喧宾夺主。口感细腻,入口即化。而差一点的呢?往往糖的比例过高,甚至可能掺了别的不那么名贵的坚果粉来降低成本。颜色可能死白,质地偏硬,或者过于干散。杏仁味不纯,甚至带点奇怪的香精味。那种吃起来满嘴都是齁死人的甜味,却少了 杏仁 灵魂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好的 marzipan 了。
所以,问我 marzipan 是什么意思?它是一种用 杏仁粉 和 糖 制作的传统 甜点 基料,有可塑性,常用于糖果、蛋糕装饰和造型。但这只是表面。更深层地,它是独特的香味,特殊的质地,手工的温度,节日的仪式感,是藏在童年橱窗里那一个个小小的美好,是那种爱之深、恨之切的 味道 两极分化。它不是日常可以随意取代的糖果,它自有它的脾气和韵味,等待着懂它的人去慢慢品尝。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