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说到底考几科?现在江苏嘛,执行的是这个所谓的“3+1+2”模式。你一听这数字组合,就知道肯定不是以前那种一刀切考固定的几门了,这里面啊,藏着玄机,藏着学生的自主,也藏着,说实话,不少的纠结和 strategizing。
先说这个“3”。这个是没得跑的,旱涝保收,或者说,雷打不动的语数外。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啊,是基础的基础,是绕不过去的坎。它们的地位最高,分值也是按原始分来算的。不像后来那些科目,得分还会搞个什么转换,这三门的分数,就是你考了多少,就是多少。所以啊,这“3”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它们的分数,直接决定了你的总分的基础。很多时候,这三门拉开的差距,可能比后面那些科目更大,毕竟是原始分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看着挺直观,但要提升,那真是需要下苦功夫的。尤其语文,作文那种东西,玄得很;数学,一道题不会可能就卡死你;外语,词汇量、语感,都是日积月累。这三门,就是高考战场上最硬碰硬的三个堡垒。
再来这个“1”。这个“1”啊,是你的第一次重大分化。它是从物理和历史里面二选一。你必须选一个作为你的首选科目。这一步,其实挺关键的。因为你一旦选了,基本上就确定了你未来的大概方向。选物理的,往往是对理工科感兴趣,或者觉得物理是理科的基础,学好了能带起别的科目。选历史的,可能文科思维更强,对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更偏爱。这个选择,很多时候不仅仅是看哪门课学得好,还要看你未来想报什么专业。有些大学的有些专业,比如工科的大部分,会明确要求你的首选科目必须是物理。所以,这个“1”,看似只是两个里面选一个,实则意义重大,是你的专业志向在高考科目上的第一次投影。而且这个科目,跟后面的“2”一样,是要进行等级赋分的,后面再说这个神奇的操作。
最后是这个“2”。这是最有弹性,也是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你在剩下的四个科目里——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任选两门。注意啊,是剩下的四个,也就是说,如果你“1”选了物理,你就可以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里挑两门。如果你“1”选了历史,你就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里挑两门(但因为你“1”选了历史,物理就不能再选了,所以还是从剩下的化学、生物、政治、地理里挑两门,只不过这种组合就跟“1”选物理的学生完全区隔开了)。
这个“2”啊,简直是combinations 的天堂,也是战略博弈的战场。你想想看,如果你“1”选了物理,你剩下的两门可以选择化学+生物,这是经典的理化生组合;也可以化学+政治;生物+地理……简直是五花八门。如果你“1”选了历史,你可以历史+政治+地理(传统的文综组合的变体);历史+生物+政治……这个选择啊,学生要考虑的太多了:自己的兴趣点,哪门课学起来更顺手,老师的水平,班级的整体氛围,甚至还有——咳咳,哪个组合可能在等级赋分里更占优势?
所以,你看,“3+1+2”加起来,学生最终用来组成高考总分的科目,是 6 门。语数外3门,加首选的1门,加再选的2门,一共6门。
但是,别忘了那个让人又爱又恨,或者说,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等级赋分。你的“1”和“2”这三门科目,不是直接按你考的原始分算进总分的。它是先把所有考同一门科目的学生拉在一起,划定几个等级(比如A、B、C、D、E),然后在每个等级里,再根据一定的规则(据说挺复杂的,一般人也搞不清具体细节)给你一个转换后的分数。比如,你物理考了80分,可能最后赋分出来是95分;另一个人考了78分,可能赋分出来是92分;还有人考了81分,结果跟那个考80分的,可能赋分出来的分数差得不多,或者反而比78分的赋得还低点,这就看他在那个等级里面的具体位置了。
这个制度啊,它的初衷可能是想避免0.5分、1分那种细微的差距,鼓励大家考到更高的等级。但实际操作起来,它引入了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你辛辛苦苦提高了一两分原始分,结果因为赋分规则,可能最后转换出来的分数变动不大,甚至还不如原来。反过来,有时候你某门课发挥一般,结果因为大家普遍考得不好,你反而被赋了一个高分。这种“看别人脸色”得分的感觉,让很多学生和家长心里都挺没底的。选科的时候,大家除了看自己的能力兴趣,还得琢磨,哪个组合的人可能比较“弱”,或者说,哪个组合更容易在赋分里冲进高等级?这无形中又增加了选择的复杂性和功利性。
所以啊,问江苏高考考几科?如果你只是数数,那是6门。但如果你要深入了解,它考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考你的选择能力,考你的策略思维,考你面对不确定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它是一个包含语数外的固定核心,一个物理/历史的第一次分流,以及一个由化政地生中任意组合的两门的灵活搭配所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里,有原始分的实在,也有等级赋分的悬念。
而且别忘了,除了这6门计入总分的科目,高中阶段你还得学别的啊,比如体育、艺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什么的。这些虽然不直接算在高考的卷面总分里,但学业水平测试(也就是俗称的“小高考”)还是要考的,它们的等级也会作为高校录取时的参考甚至门槛。所以,学生实际学习和需要关注的科目数量,其实是远不止6门的。只不过,影响最终分数的,是这“3+1+2”六门。
你看,一个简单的问题,“江苏高考考几科”,掰扯开来,牵出的东西是不是特别多?它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它是学生们埋头苦读的身影,是他们挑灯夜战的习题,是他们坐在教室里做选择题时内心的挣扎,是出分那天查成绩时的心跳,是家长们在背后默默的支持和偶尔的焦虑。每一科,每一个分数,每一个等级,都承载着无数的汗水和期待。所以啊,下次再有人问,别只是说一个数字,把这个“3+1+2”的故事讲给他听,讲讲那些选择的艰难,讲讲等级赋分的纠结,讲讲这六门课背后的喜怒哀乐。这才算是,真正回答了这个问题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