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提起山西中医药大学,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总不是那种高楼林立、玻璃幕墙的现代都市大学景象。不,它是带着一股子药草的清香,混着晋地黄土的厚重感。对我来说,这地方,有故事,有温度,不是冰冷的招生简章能概括得了的。
第一次踏进那个校园,是在一个暖洋洋的秋日午后。阳光斜斜地打在教学楼古朴的砖墙上,有种岁月沉淀下来的安宁。不像某些新学校,新得发亮,这里的一切都带着点旧旧的、被无数双手抚摸过的痕迹。特别是那些中药标本馆,进去就像掉进了时间的隧道。瓶瓶罐罐里装着各种叫得出名字叫不出名字的药材,空气里弥漫着复杂的味道,有甘草的甜,有黄连的苦,有艾叶的辛。那时候觉得,哇,这就是中医的世界啊,不是书本上干巴巴的文字,它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闻到、摸到的。
那里的老师,很多都是老中医,或是中医世家传人。他们讲课,不光是念PPT,而是夹杂着自己的临床经验,那些病案故事,听起来比任何小说都生动。记得有位老师讲伤寒论,讲到“少阳病”,他突然停下来,眯着眼睛,仿佛看到那个躺在病榻上的病人,然后慢悠悠地说,“你看,这个人,就是那么个难受法儿……”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带着重量,把古老的医理和活生生的人联系起来了。那种感觉,像是在听一位老匠人讲述他的手艺,带着热爱,带着敬畏。
说起学校的生活,嗯,怎么说呢?食堂的饭菜,是逃不开的话题。虽然不是五星级大厨的手艺,但总有那么几样是让人惦记的。特别是到了冬天,一碗热腾腾的羊汤,配上两个油饼,瞬间就能把寒意驱散。有时候也会约上同学去学校附近的小馆子,点一份过油肉,或者来点儿陈醋花生米,边吃边聊一整天,关于专业,关于未来,也关于那些青春里不着边际的梦想。
中医的学习,真的不是轻松的。那些古籍,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随便一本拿出来,都够你啃上好几年。里面的文字,很多读起来拗口不说,背诵更是个体力活。但当你一点点儿理解那些晦涩的词句,突然领悟到某个条文的精髓,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又会让你觉得一切的努力都值了。特别是学到针灸推拿,第一次给同学扎针或者按摩,心里还是有点儿忐忑的,但看到对方舒服一点儿的表情,心里会涌起一股成就感。这门学问,是实践的,是“手艺”,不是光靠脑子想就能学会的。
校园里有很多角落都藏着故事。比如那个小小的药用植物园,里面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药草,四季变幻,都有不同的风景。春天草长莺飞,夏天绿意盎然,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覆盖。有时候走在里面,看着那些植物的标签,脑子里回想着它们在方剂里的搭配,感觉自己和几千年前的医者们,好像通过这些植物,有了某种连接。
当然,任何学校都不是完美的。也会有让你觉得不太如意的地方,比如某些课程设置,或者硬件设施什么的。但总的来说,山西中医药大学,它给我的感觉是朴实的,是真诚的。它不像一些浮躁的大学,追逐各种时髦的概念。它就安安静静地在那里,传承着古老的中医文化,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生。
这些年,中医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质疑。有时候会觉得,这门古老的学问,是不是真的还能适应现代社会?但当看到身边的老师们,他们依然那么热爱,那么执着,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去帮助病人,又会觉得,这种传承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中医不是僵化的教条,它一直在发展,在和现代医学碰撞、融合。而像山西中医药大学这样的地方,就是这种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它不像那些名气很大的学府,总是在聚光灯下。它更像一个默默耕耘的老农,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用心浇灌。但正是这种不事张扬,让它显得更加可贵。毕业后,回想起母校,想起那些老师的面孔,想起那些一起背书的夜晚,想起那股淡淡的药香味,总会觉得心头一暖。那段时光,不仅仅是学到了中医知识,更是学会了一种态度,一种对生命、对健康的敬畏。
山西中医药大学,它不是一个冰冷的机构名称,它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充满历史沉淀的地方。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病,更教会了我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份经历,是独一无二的,是无可替代的。它的名字,简单朴实,就像它给人的感觉一样。而我,很庆幸能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足迹。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