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成都医学院图书馆,脑子里先跳出来的不是那栋楼方方正正的样子,也不是书架一排排的整齐,而是某种混合着纸张、木头和淡淡消毒水味儿的气息。那味道,怎么形容呢?就像是无数个熬夜的日子里,窗外灰蒙蒙的天光透过高大的落地窗洒进来,照在蒙着一层细微灰尘的地板上,那种凝固的时间和空气,沉甸甸的,却又意外地让人心安。
我总觉得,图书馆不是一个简单的藏书空间。在成医,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有呼吸的生命体,承载着一代代学子的青春和记忆。尤其是到了期末,那感觉更强烈。从早上刚开门,到晚上闭馆灯火阑珊,这座楼里就挤满了人。不是走廊上嬉闹那种挤,而是一种安静的、低头的、带着一股子拼劲儿的挤。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书本堆得像小山,旁边放着咖啡或者红牛,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那种集体沉浸的氛围,特别有感染力。你可能前一秒还觉得自己快要崩溃,看到周围的人都在死磕,忽然就觉得,嗨,谁不是这样呢?于是又有了继续下去的力气。
最喜欢它靠窗的那些位置。不是随时都能抢到,但一旦坐下,感觉就不一样了。抬眼就是窗外的风景,虽然成医校园算不上大,但四季变化还是有的。春天新叶冒头,夏天绿意盎然,秋天偶尔能看到一两棵树叶子变黄,冬天嘛,成都的冬天总是湿冷冷的,从图书馆看出去,雾蒙蒙一片,但窗内是暖黄的灯光,是堆积的知识,是那种温暖的对比。看书累了,发会儿呆,眼神放空,脑子里什么都不想,或者想一些和医学毫不相干的事情,比如晚上吃什么,明天会不会晴天。短暂的逃离,然后又乖乖地把视线拉回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上。那些关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的文字,枯燥吗?当然枯燥!但它们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是构建未来的基石。
图书馆里,书的种类多得吓人。除了必备的教材、参考书,还有大量的专业期刊。那摞起来的期刊啊,看着就让人有点犯怵,觉得要学的东西真是无穷无尽。但同时,偶尔翻到一本最新的研究进展,或者某个大师早年的著作,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泛黄的纸页,摸起来都觉得沾染了知识的灵光。有一次,我为了查一个特别偏僻的病症资料,在书架里钻了半天,最后在最不起眼的一角,翻到了一本老旧的外文专著,上面还有前辈们留下的密密麻麻的笔记。那一刻,真的感觉像发现宝藏一样,那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奇妙感,只有在实体图书馆里才能体会到。数字化资源固然方便,但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儿,少了点探险的乐趣。
而且,图书馆里的不同区域,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阅览室一般是那种比较正式的学习氛围,大家都很自觉地保持宁静。讨论区就相对活泼一点,偶尔能听到低低的交流声,那是思想碰撞的火花,或者仅仅是组队复习时的互助。电子阅览室则充斥着键盘敲击的声音,大家忙着查资料、写论文。但对我来说,最有感觉的还是 stacks 区,就是放书的书库。那里光线通常比较暗,空气里弥漫着更浓郁的旧书味儿。穿梭在书架之间,感觉自己像一个迷航者,又像一个探险家。有时候漫无目的地走着,随手抽出一本书,翻几页,可能不是我专业的,但也许就被某个标题、某张图片吸引,就那么看进去了。那些时刻,是最纯粹的阅读,没有目的,只有好奇和探索。
当然,在图书馆也经历过不少压力巨大的时刻。考前通宵在这里抱佛脚是常有的事。外面天还没亮,里面已经坐满了人。那种疲惫、焦虑、偶尔夹杂着一丝绝望的情绪,在空气中弥漫。趴在桌子上小憩一会儿,醒来时窗外已经大亮,那种时间的流逝感,特别强烈。但也是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人会被逼出潜能。记得有一次考解剖,书厚得像砖头,怎么都看不进去,就在图书馆里,硬生生啃了一整天,最后居然通过了。那种征服感,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值得。图书馆,它见证了我们的挣扎,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有时候,也会抱怨图书馆的一些小问题。比如电源插座永远不够用,比如某个区域的空调太冷或太热,比如想借的书总是被人借走了(真是扎心!)。这些细枝末节的“不完美”,反而让它显得更真实,更像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完美的东西总是有点不接地气,对吧?这些小烦恼,也是我们关于成医图书馆记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我来说,成都医学院图书馆不仅仅是存放书本的地方,它是知识的殿堂,是学习的战场,是青春的避风港,也是未来的起点。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迎接一批批新来的学子,又送走一群群毕业的校友。它见证了无数个日出日落,见证了无数次的压力与释然,见证了我们从懵懂走向成熟。那些在书架间徘徊的脚步,那些在书桌前低垂的头颅,那些疲惫却充满希望的眼神,都深深地刻在了这个空间的每一个角落里。
它不是冰冷的建筑,它是我们共同的记忆载体,是我们成医人独特的印记。也许很多年以后,当我不再年轻,再次踏入这个地方,扑面而来的依然会是那种熟悉的气息,耳边仿佛又能听到沙沙的翻书声和轻轻的咳嗽声。那时,所有的压力和疲惫都将淡去,留下的,只会是关于知识、关于青春、关于那些在图书馆里度过的、闪闪发光的日子。它就是这样,平凡而伟大,安静而充满力量。它永远在那里,等待着下一批追梦的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