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第一次意识到这“二分之一”的存在,可能得追溯到大学那会儿吧。GRE单词书翻烂了好几本,自以为底子还行,结果呢?跑到学校图书馆,随手抓了本原版小说——记不清是哪本了,大概是某个封面花里胡哨,名字听着有点意思的畅销书。兴致勃勃翻开第一页,刚开始还行,能蒙个大概,心里窃喜:“瞧,这不是懂嘛!”结果没翻几页,密密麻麻不认识的词像潮水一样涌过来,句子结构也变得跟中文完全不是一回事儿,绕来绕去,晕头转向。那种瞬间垮掉的感觉,比考试不及格还让人泄气。书像块烫手山芋,赶紧合上,塞回书架深处,假装无事发生。那是我头一次明白,字典里的词和活生生的语言,完全是两码事。我掌握的,顶多是词的骨架,血肉、灵魂、呼吸,一点儿都没有。
后来工作了,需要接触英文的机会越来越多。开个跨国会议,听着老外语速飞快地甩着各种专业术语,我得使出全身力气去抓那零星的几个熟悉单词,然后脑子里飞速拼凑,试图理解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大多数时候,只能全程保持微笑点头,心里却慌得一批。等轮到我发言,更是如临大敌,反复斟酌,生怕用错一个词闹笑话。那些教科书上教的句子,怎么就说不出口呢?怎么就不像他们那样自然流畅呢?感觉自己像个拙劣的模仿者,每一个发音都带着刻意的痕迹,每一个句子都少了点韵律。这就是我的二分之一,它让我能听懂一些,但理解不深;能说一些,但表达不准。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世界,轮廓是有的,但细节全糊了。
更别提看电影没字幕了。那种煎熬!明明知道是部好片,演员表情到位,剧情吸引人,可你就是抓不住那些关键的台词。人物一连串对话,你只听到几个模糊的音,脑子跟不上字幕的节奏,完全靠猜。有时候,猜对了,心里一阵狂喜;更多时候,猜错了,剧情就断了,得倒回去重新听,或者干脆放弃挣扎,等中文字幕版。那种感觉,就像在参加一个只有一半规则告诉你的游戏,你玩得很吃力,乐趣也打了折扣。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一起看个美剧,朋友笑得前仰后合,问我笑什么,我只能尴尬地挤出个笑,因为我根本没听懂那个绝妙的梗。那一刻,二分之一的英文,让我成了个孤立的旁观者。
再说说读英文书吧。以前总想着,能读原版书多有范儿啊。买了一堆,堆在书架上吃灰。偶尔心血来潮翻开,发现根本读不快。读个十页八页,得查几十个词,上下文串不起来,读着读着就困了,或者注意力飘走了。那种挫败感,简直了。不像读中文书,可以一路狂奔,沉浸其中。英文书就像脚上绑了铅块,每走一步都异常沉重。我的二分之一英文,让我能看懂字面意思,但领会不了深层的韵味,感受不到语言的张力。那些精彩的比喻、精妙的遣词、作者字里行间的情绪,对我的二分之一英文来说,就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
你身边肯定也有这种人吧?或者,你自己就是?那种卡在中间的状态。不像那些英文溜得跟母语一样的人,他们自如地切换,在英文世界里如鱼得水,仿佛拥有了双倍的人生体验。也不像那些对英文完全不感冒的人,他们坦然接受不懂,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毫无压力。我们这二分之一的人,就是吊在半空中。知道它的重要性,渴望更进一步,却又被自己的水平限制着,前进得很慢,甚至停滞不前。
有时候会想,这“二分之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是应试教育的锅?是环境不允许?是不够努力?大概都有点吧。我们从小背单词、学语法,是为了考试得高分,不是为了真正使用语言。我们的生活环境,大多数时候用不上英文,缺乏浸泡式的体验。而成年人的生活,忙碌得像陀螺,哪有那么多完整的时间和精力去从头再来,去把那缺失的另一半补上?
但这二分之一,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它开了一扇窗。让我能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看到不一样的视角。那些英文资讯,那些未经翻译的思想,那些原汁原味的作品,虽然吸收得很慢很累,但总比完全接触不到要强。我的二分之一英文,让我成为了一个信息的拾荒者,在浩瀚的英文海洋里,捡拾着零散的珍珠,试图拼凑出完整的图景。
而且,这种二分之一的状态,也带来一种独特的清醒。你知道自己不够完美,你知道自己有所欠缺,所以你不会轻易傲慢,你会保持谦逊。你在和外国人交流时,会更耐心,会更注意倾听,因为你知道自己可能会理解错。这种不确定性,反而让你更加小心翼翼,更加认真对待每一次沟通。这不也算是件好事吗?
所以,“二分之一的英文”,它不仅仅是水平的问题,更是一种生存状态,一种自我认知。它代表着努力过但未竟全功,代表着夹缝中的尴尬与坚持,代表着对更完整世界的向往,也代表着对自身局限的接受。我们就是这么一群人,手里攥着一半的工具,努力去撬动一个完整的世界。过程中有沮丧,有疲惫,但偶尔也会有小小的成就感,比如突然听懂一句之前没懂的话,或者成功地表达了一个稍复杂的想法。那种小小的火花,足以点亮继续前行的动力。
我不知道我的英文何时能超越这个二分之一的界限,达到四分之三,甚至五分之五(如果真有那么完整的话)。也许永远都达不到呢?也许对于大多数非母语者来说,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二,就是人生的常态。重要的是,如何与这个不完美的自己相处,如何在这个不完美的基础上,去拓展自己的世界,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下次,当我再遇到卡壳的时候,当我再感到听不懂、看不懂的时候,也许不会再那么焦虑,不会再那么自我否定。我会想,没关系,这就是我的二分之一的英文,它不完美,但它是我的。它带着我过去的经历,带着我的努力和局限。我将继续带着它,跌跌撞撞地,好奇地,向着那个更广阔的语言世界,一步步挪过去。也许,二分之一,也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漫长过程中的某个站点,一个充满故事的中间地带。那些关于困惑、挣扎、尝试和微小突破的故事,都藏在这二分之一里。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