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总觉得,在济南考研的孩子们,身上都带着点儿这座城市的烙印。没那么浮躁,不像北上广的步子急得能绊倒自己;也没那么闭塞,毕竟是个省会,信息流通着呢。他们(或者说我们),更多的是一种默默的、带着点儿韧劲的劲儿。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泉水边坐着,看着水面发呆,脑子里可能正在过着政治史纲的年份,或者纠结数学大题的辅助线。这是一种很独特的学习氛围,掺杂着历史的厚重和当下奋力向前的焦虑。
说“启航”,它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过程。不是你报了哪个班,或者买齐了所有参考书,船就自动开了。它是你心里那个念头,那个“我得去试试”的火星儿被点燃的那一瞬间。然后,从那天起,你的生活就真的变了向。以前可能晚上还在刷剧、跟朋友压马路,现在呢?图书馆闭馆的音乐比任何催眠曲都有效,手里永远攥着那支快没墨的笔,眼睛底下两片青黑,嗯,那都是“启航”的勋章。
在济南,考研党们的根据地无非就那么几个地方:学校自己的图书馆、自习室,或者校外的各种考研机构的教室、专门的自习室。说到“启航考研”,它大概就是无数个像我这样的选择之一吧。你想啊,考研这路,一个人走,太容易迷失了。信息爆炸时代,今天这个说这个老师好,明天那个说那个资料神,等你摸索明白,黄花菜都凉了。报班,尤其是选个靠谱的机构,其实很多时候买的是个方向,是个效率,更是个群体的力量。你看看周围的人,都在埋头苦干,那股子劲儿,会不自觉地推着你向前。
我记得有段时间特别低迷,书怎么看都看不进去,脑子里一团浆糊。去上课,坐在教室里,听着老师讲那些我怎么也绕不过去的知识点,看着周围同学记笔记、眼神专注的样子,突然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种感觉,怎么说呢?不是说他们能帮你把题做了,而是那种“原来大家都在挣扎,但大家也都在坚持”的共鸣,能给你一种无形的支持。就像是你的小船开到一片大海上,发现旁边还有好多小船,虽然航向不完全一样,但至少你知道,你不是唯一一个在风浪里摇晃的。
当然,机构的作用远不止提供个自习室和一群研友。课程、资料、答疑,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帮助。尤其是一些核心考点、解题技巧,自己闷头研究效率太低了。老师们毕竟经验丰富,能帮你把厚厚的书本,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来。但话说回来,老师是引路人,路还得自己走。别以为报个班就万事大吉了,那才是真正的“启航”,后续的航行,艰辛着呢。
济南的秋天特别美,泉城广场的风吹过来,带着点桂花的香气。可对于考研党来说,那段时间可能正是一轮又一轮模考的煎熬期。分数起伏,心情也跟着过山车。看着窗外落叶飘零,有时候真想撂下笔,去大明湖边走走,或者去芙蓉街吃点好吃的,犒劳一下自己。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忍住了。因为你知道,那艘叫“启航”的小船,不能停。一旦停下来,再想启动,需要的勇气和力量是加倍的。
说到底,考研这事儿,是在跟时间赛跑,跟自己较劲。在济南这座城里,无数年轻人,用他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在图书馆的一角,在自习室的灯光下,书写着自己的奋斗故事。他们中的一部分,选择了像“济航”这样的机构,寻求一份助力,一份陪伴。这份选择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决心,一种不甘于现状,想要向更远未来驶去的勇气。
“启航”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最终你去了哪所学校,读了什么专业。更在于你决定启航的那一刻,在于你在航行过程中所经历的磨砺,所付出的汗水,所收获的成长。那些无数个早起的清晨,无数个深夜的灯火,无数次在崩溃边缘又把自己拉回来的瞬间,它们共同构成了你独一无二的考研记忆。而济南这座城,以它特有的温厚和韧性,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发生,成为这艘“启航”之船最坚实的背景。那些曾经在泉城广场散步时背过的政治概念,那些在大明湖畔吹风时默念过的英语单词,甚至那些在街边小店匆匆解决的午餐,都带着济南的味道,融入了这场独特的航行。
所以,当再看到“济南启航考研”这几个字,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群人的缩影,是他们在这座城市里,为梦想奋力划桨的故事。这是一段难忘的旅程,关于选择,关于坚持,更关于成为更好的自己。船已经启航,愿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能驶向自己心中的那片星辰大海。
相关问答